侯仁之——中国“申遗”第一人

2011年12月6日,侯仁之在北大校医院度过他100岁的生日。回顾这位历史地理学巨擘走过的百年历程,朴实厚重,洗尽铅华。他首创中国的历史地理学学科,还是将世界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一个青年能在30岁以前抓住他值得献身的事业,努力培养他的士节,这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国家和社会都要因此而蒙受他的利益。”他在33岁时所说的这番感言,更像是对自己一生的预言。

1984年,侯仁之接受了美国和加拿大几所学校的讲学邀请。也是在这一系列的访问中,他第一次听说国际上有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有外国学者问他,中国有无数珍贵的文化遗址和风景胜地,为什么不加入这个公约,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呢?学者的敏感,让第一次接触“申遗”的侯仁之久久不能释怀。

1985年,他甫一回国,立即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起草了一份提案,明确提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建议我国尽早加入这个公约,并准备争取参加世界遗产委员会。”当年12月12日,中国便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1987年,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成为我国第一批入选的世界遗产名录。现在,中国拥有的世界遗产数量居全球第三,已达41项。中国“申遗”第一人的美誉由此而来。

侯仁之曾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少年飘零,青年动荡,中年跌宕,老而弥坚。90岁时,他坦言:“说实话,名利之心过去是有的,可是到了今天,‘名利于我如浮云’。”他开始专注于写作,出版了一本自选集,名为《晚晴集》,取“平生最爱夕阳晚,坐听涛声到黄昏”之意。95岁时,仍坚持每天写作、整理文章书籍,还会上网看看信息,悠长平和,活得越发像个老神仙。

1999年那场著名的狮子座流星雨大爆发,有人曾在文章中回忆,深夜1点多了,他们在未名湖南岸的慈济寺遗址旁,看到一位拄杖的老人,正是88岁的侯仁之,在黑暗中静静地仰望星空。当流星划过,他也像年轻人一般兴致不减,为之叫好。

摘自《文史参考》2012年第1期 作者:黄薇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