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工部局遗址开始考古挖掘 发掘现场将向公众展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位于鼓浪屿鼓新路40号的工部局旧址,在鼓浪屿申遗文本核心要素中位列第一位。为了更好地保护遗址,考古专家和工作人员从6月10日开始,进行现场考古工作。昨日记者在现场看到,几名工人手拿锄头、铁铲等工具,在考古人员的指挥下进行清理。

这座英式建筑,原属英商和记洋行所有,约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前后,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时,用于工部局办公地点。工部局迁址后,又转让给泰利船务公司王清波家族。2007年,这座建筑倒塌,目前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台阶踏步和原建筑的台地挡土墙,并保留了入口的门柱和原来建筑防潮层的一座残壁。残壁用砖石砌成,采用的不是近代机制的英式红砖,而是厚度较薄,长宽比相差不大的本地红砖。

该建筑物倒塌后,此处被布置成一座公园。由于现场的人工添加物较多,导致遗址的考古工程量较大。有趣的是,考古人员在挖掘工作中,还意外发现了一个酒瓶,上面印有“Gordon's London Gin”(即“哥顿金酒”)等字样。据了解,哥顿金酒是英伦的国饮,至今在世界畅销。

“我们将通过一步步的挖掘,找到工部局的房基,以此来了解工部局的内部构造和建筑规模。”厦门市博物馆副馆长靳维柏说,待考古工作结束,这里将作为遗址发掘现场向公众进行展示。

【工部局简介】

工部局为英文Municipal committee的中文译名,现代译法应该是“市政委员会”。

1902年,英、美等外国驻厦领事和清政府地方官员签订了《鼓浪屿公共地界章程》,把鼓浪屿划为公共租借、并设立“工部局董事会”,俗称“工部局”,为鼓浪屿工部局时期的行政管理机构,由洋人纳税者选出来的工部局董事,加上一名指派的华人董事组成。工部局的职权为提供基础建设、设立巡捕、创立卫生章程、收税等。

1903年5月1日,鼓浪屿工部局开始运作。早期工部局遗址位于鼓浪屿鼓新路40号,之后一度迁址至内厝澳路原船坞的附近。20世纪10年代,工部局择地安海路岭脚新建办公楼、宿舍和监房,经改建今为鼓浪屿街道办事处。

责任编辑:田家宾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