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猜测:学山聚落遗址是古滇国的源头(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工作人员在展示村落遗址出土的铜耳勺 新华社

云南澄江发现古滇文化村落遗址 距今2500年

探秘

澄江墓葬遗址系列报道(二)

考古,是一门引人入胜的学科,它在昭揭历史的同时,也在探索和挖掘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历时4个月,云南省的考古专家从村民的耕地底下“翻出”学山聚落的遗址。

站在占总遗址面积不到十分之一的已发掘地现场,当20座轮廓清晰、排列整齐的半地穴式房屋和周围大小深浅不一的柱洞,和那些与生活相关的陶片、动物骨骼、做工精美的铜器,以及20座独特的或仰身曲肢或蹲踞式的墓葬等遗迹呈现在你面前时,除了震撼,你能想象,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抚仙湖边的古滇国先民的生活场景会是什么样的吗?

半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学山聚落遗址。2011年5月23日,带着历时半年的翘首和遐想,我们来到了澄江县抚仙湖北岸的学山聚落遗址考古现场。

学山位于澄江县右所镇旧城村北部边缘,海拔1700多米,山顶平坦,现为村民的耕地,北坡为陡峭的断崖,东、南、西三坡顶以下为三级台地,北距昆明市约60公里,东南与200米远的金莲山相望,南面视线开阔,直面烟波浩渺的抚仙湖。因原为澄江旧城文庙黉(hóng〈古〉古代的学校)学所在地,故名“学山”。

考古学家们就是从村民的耕地下面翻出了埋藏着25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古滇国先民的历史和生活足迹。

站在已发掘和清理的1900多平方米的发掘现场,除了震撼,你能有的就只有想象。踩着基岩上的遗迹,听着蒋志龙的介绍,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来到2500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古滇国先民生活的学山村落……

20座半地穴式房屋遗迹

引发对古滇国干栏式建筑的重新认识

“这20座房屋遗迹,形状规整、轮廓清晰、分布整齐,周围都有直径40到60厘米、深浅不一的柱洞。这些房屋都是凿在基岩上,你看这些基岩上一条一条的都是铜凿的痕迹。非常不简单!”

蒋志龙介绍说,在过去的古滇文化考古发掘中,古滇国的房屋建筑大都以干栏式房屋为主,但这里的20座房屋遗迹,大多却是半地穴式的房屋特点,“它引发了我们过去对古滇国干栏式建筑形式的认识和观点的重新思考。”

“当!当!……”耳畔响起清脆的敲击声,那是古滇国先民在基岩上修葺房屋时,铜凿一锤一锤敲击基岩的声音吗?

20座房屋遗迹面积大小不一大部分面积约为15平方米,但北边上方那间和中间、南面边上那一间,有好几处面积都在25平方米左右。这也引发了蒋志龙的猜想,难道那是头领或是有身份地位的人住的房子,抑或是手工作坊?

“你们再看周围这几座房屋里面的土有板结,且土呈褐红色,与周围的泥土不一样,我们的工作人员从发掘的遗迹中分筛出一些铜渣。我们也猜测这是不是说明2500年前的这里就已经拥有冶铜术,曾开展炼铜?当然这是我们的猜测,所有的猜测和疑惑都需要时间去寻找证据破解。”

西北角一处房屋,面积虽然不大,但房屋正中有一个直径和深度均1米左右的大坑非常引人瞩目。蒋志龙他们暂时把它称为烧火的火塘。之所以把它称之为火塘,是因为这间房屋内的土大坑西北和东南两个方向从坑底的壁部各开了一个直径约为15厘米的方形口排烟道,且直通房屋外。

火红的铜水,熊熊的炉火,映红了古滇国先民的脸庞,也映照出了他们的闪光智慧……

独特的屈肢葬墓葬,是宗教祭祀的呈现?

20座墓葬主要分布在已经发掘村落的东南面,大小根据葬式不一而各异。在发掘的20座墓葬中,大部分都是青壮年的遗骸,均为曲肢葬,其中有三座墓葬为蹲踞式,遗骸的身体和头部都压有大石块。“这是在遗体还没有僵硬前埋葬的。”

都是青壮年,葬式又如此不同寻常,不要说考古专家蒋志龙他们了,就连我们这些外行都浮想联翩残忍一点,难道这些人都是被受罚行刑的?还是一场瘟疫或天灾引发的结果,抑或是宗教祭祀的一种呈现?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也只能等到专家的进一步研究才能得出答案。

此外,遗址的东面还有一具6个月大的婴儿墓,由于年代久远,考古人员进行发掘清理后,只能依稀分辨出头骨和肋骨骨骸。我们也无从想象这婴孩是因为什么而夭折的。不过,工作人员在他/她的墓葬中发掘出了随葬品两个周身刻满戳印纹的纺锤形(炮弹形)陶器。我们在想,婴孩可能是首领家的孩子,否则怎能有如此的待遇?

或将成为云南发现的唯一一处

居址和墓葬连在一起的墓葬群

除了房屋、墓葬外,学山聚落遗址发掘中,考古工作人员还清理出了100余件与生活相关的陶罐、陶盘、陶釜等生活器具的陶片,以及墓葬中出土的周身刻满戳印纹的纺锤形(炮弹形)陶器;还有做工精美的铜器,如和现代人用的大小、形状相差无几的铜耳勺、铜凿、铜铲等器物以及一些猪、羊、牛等动物的遗骨和鱼骨……这些无不昭显着当年古滇国先民的生活痕迹。

蒋志龙介绍说,学山考古出现的陶罐,与通海海东考古出土的4000年前的陶罐形制完全一样。这是否意味着古滇文明的历史,从原来所认识的距今2000年的战国到西汉时期,再往前延伸2000年。难道学山聚落遗址是古滇国的源头?

另外,结合此前介绍的房屋内出现火烧后板结的红土及铜渣,这些做工精美的铜器和疑似青铜铸造的高温烧制的范芯,是不是也印证了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学山聚落在拥有了冶铜术的同时也有铸铜术?这些疑团和猜想同样有待于考古专家用时间去找寻找证据来破解。

与学山遗址东南面直线距离200米远相望的是著名的金莲山古墓群。2006年至2009年,考古专家先后对金莲山古墓群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出了414座墓葬、近千件(套)文物,均以陶器和青铜器为主。

2008年,考古专家在发掘金莲山墓地遗址时发现了学山聚落遗址,根据对学山聚落遗址的调查,初步推断学山聚落与金莲山墓地是同时期的聚落遗址。

如果考古专家的初步推断成立的话,那么,既有金莲山古墓群,又有墓主人生前居住的村落,这将成为云南发现的唯一一处居址和墓葬连在一起的墓葬群。这意味着,考古学家将可以通过这一遗址,完整系统地了解澄江盆地青铜时代的人类生活。

学山聚落遗址与金莲山墓葬遗址是否有关联,二者之间会有怎样的关系?学山遗址的那些半地穴式建筑和异乎寻常埋葬的尸骨,与古滇国之间有着什么样的不同,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敬请关注本报的相关报道。

责任编辑:罗少立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