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台再现巨型古脊椎动物化石

近日,一块重达1.5吨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在奇台县博物馆展出,引起了广泛关注。

该化石是今年早些时候在奇台硅化木——恐龙沟国家地质公园内的一个山坡上发现的。发现者最初以为只是一块硅化木,但随着附着岩石的剥离,通过明显的骨骼外形基本可以断定是某种古脊椎动物化石。

8月21日,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博士对拍摄图片的初步判断,这块化石与去年在恐龙沟挖掘出的 “亚洲第一龙”的化石是同一类型,属蜥脚类恐龙化石。

盗挖硅化木原是化石

最先发现这块化石的是距奇台县大约150公里的硅化木园负责人何琦。他告诉记者,去年12月,他和3名同事骑着摩托车在硅化木园正北5公里的地方巡视时,发现山坡上有几个人。“可能在盗挖硅化木!”想到这里,何琦等人冲了过去。看到有人过来,那伙人很快逃走了,何琦等人看到,山坡上留下了一个坑,一块化石露了出来。

何琦回忆起2003年,当时有人也在这一带盗挖硅化木,工作人员将挖掘者驱散后,用沙石和土将被挖出的硅化木掩埋了起来。这里很可能还是上次未被盗挖的现场。为了保险起见,他们开始每天轮流察看。

今年3月初,何琦决定将这块硅化木拉回硅化木园保护,这样一来,硅化木不仅可以免遭盗挖者的频频“光顾”,同时又可以供游客参观。

“由于硅化木只有少部分被挖出,大部分还掩埋在土中,我们开始小心翼翼地挖掘,这项工作持续了十几天。等化石完全和土地脱离后,我们用三角架将化石吊起来,找拖拉机拉回 “硅化木”园,前后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何琦说,等这块硅化木完全被挖出来后,他发现这根本不是硅化木,而像是化石。想到去年中科院挖掘恐龙化石的事,他向奇台县政府作了汇报。

经过奇台县文物部门初步鉴定,这是一块古脊椎动物化石。3月30日,由奇台县文体局组织专车把化石运回县城,收藏在县博物馆中。

巨型化石重1.5吨

经初步测量,挖出来的这块巨型化石长1.64米,宽1.26米,吊车仪表上显示的重量为1.5吨。奇台县文管所所长张德远说,由于该化石太大、太重,在往博物馆搬运时,起初动用吊车,但吊到楼梯的一半再也进不去了,最后只能采用人力,慢慢地将这个庞然大物一点一点挪了进去。

采访中,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块化石埋藏于一处丘陵的半山坡中,由于风吹日晒不断剥蚀,加上人们盗挖才露于地表。因为埋藏地下的时间太久,这些古脊椎动物化石与坚硬的泥沙紧紧地裹在一起。为了不使化石受到破坏,只好将它们一同挖出,今后的分离和复原工作还有待于考古专家去完成。

可能是蜥脚类恐龙化石

据介绍,这块化石的骨骼十分清晰,有6节骨骼,呈“一”字排开,前粗后细。最粗的是第一节骨头,最长的第三节骨骼有28厘米。

到底是什么动物的化石?人们议论纷纷。单从整个化石上已很难看出该古脊椎动物的原貌,有的骨骼或许是因为某种外力的作用,完全错位或丢失,只有椎体保存比较完整。

大部分人认为,这是恐龙化石,但具体是什么龙,就不得而知了。昌吉州文物局的一名工作人员认为,这块化石可能是一个兽脚类食肉恐龙的化石,化石保存的部分应该是尾椎。也有部分人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恐龙化石,有腿骨、脊椎骨、肋骨。

带着疑问,8月20日,记者联系到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博士,并将拍摄的不同角度的多张图片发往北京供其辨认。在看了这块化石的照片后,徐星博士认为,这块化石和去年在恐龙沟挖掘出的“亚洲第一龙”的化石是同一类型,都是蜥脚类恐龙化石。

徐星说,化石很可能是蜥脚类恐龙的剑椎化石和肠骨化石,也就是恐龙盆骨(屁股和屁股上脊椎部分),但通过图片,恐龙的坐骨却看不到。他说,要准确认定化石的身份,必须有化石的样本或实地鉴定后才能认定。

目前,奇台县已经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取得了联系,将尽快对这些神秘的化石进行鉴定。

责任编辑:hanyu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