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古墓男墓主身份成谜 两千年前的“绢”出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南墓内两千年前的绢,花纹依旧。

谁曾想到,外藏室陪葬物如此高规格的南墓,棺内除了尸骨没有任何随葬物,而尸骨也摆放散乱,连头颅都没有……昨天下午,六安战国双墓体积较大的南棺开棺,结果令在场的所有人唏嘘不已。

经过考古部门特许,本报作为省内唯一的平面媒体,参加下午的南棺开棺工作,用文字记录下战国古墓开棺提取文物——绢的历史时刻。

棺椁板差点压断了扁担

4月20日下午,考古人员1点半开始南棺的开棺工作,本报记者与皖西电视台记者经过允许,在第一现场见证了南棺开棺的瞬间。

与北棺的开棺程序相同,考古人员仍然用木楔子塞入棺盖板与棺体的缝隙间,但改用大铁锤将木楔子挤入缝隙间松动棺椁,主要因为南棺的棺椁木非一般的厚度。记者目测棺椁木的侧面,一圈圈清晰的年轮记录着这块椁板取材上百年的老树,足有20厘米厚,差不多是北棺椁板厚度的一倍。

如此厚实的椁板给考古人员出了不小的难题。厚重的侧面棺椁木拆除后,如何移走?只见四个壮汉用粗麻绳将棺椁木一头系好,用大腿粗的竹扁担移动,竹扁担被压得似乎快要断了,棺椁木一边才移动丁点。壮汉又用此法移动椁板另一头,如此反复,侧面棺椁板才搬移开,四个壮汉早已气喘吁吁,他们估摸一块棺椁板的重量早就超过了1000斤。

珍贵文物“绢”铺设棺盖

侧面棺椁板拆除后,内棺的真貌露出,长1.97米,宽62厘米,高58厘米。考古人员发现内棺棺盖上还压着一层5厘米厚度的薄板,揭去后,令人惊喜的一幕出现了:一层厚厚的织物盖在整个内棺棺盖上,从一旁散落的白色边角来看,织物真正的颜色应该是白色,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地下水的浸泡后,呈现的是黑色,刚刚的薄板应该就是用于固定此织物。

“这是绢。”省考古所李德文教授仔细端详着织物,表示保存这样完好的绢在他的考古生涯里没见到过。

考古人员拿来宣纸,铺在绢上,开始慢慢地卷起眼前这块折叠多层的稀世珍宝。由于两千年的时间,绢与内棺棺盖有些粘连,考古人员用小刀小心翼翼地将粘连处分割,生怕破坏了绢的完整性,这个过程足足用了半个小时。

棺内壁涂有橘色漆

覆盖物绢顺利取下后,内棺的棺盖展现。记者仔细观察,与早上北棺的内棺盖有12个四四方方的方格不同,这块棺盖没有任何花纹,明显是十几块短窄木拼接而成,而且没用一颗钉子。

让记者感到眼拙的是,这块外表不起眼的棺盖厚度也达到了15厘米以上,四个工作人员也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才将之搬移,原来这才是真的厚实。

如众人之前预料,内棺里充满了水。但是棺壁刷有呈橘色的漆,光鲜照人,颜色嫩得好似现代人刚刷上去的,原来,两千年前,油漆艺术已登峰造极。

继而,考古人员又采用上午的办法给南棺棺液引水。

没有头骨的散落尸骨

引水快结束时,尸骨渐渐显现。只见省考古所李德文教授在尸骨中慢慢地摸索,似乎想摸到玉类陪葬物。一会下来,只见他一言不发地默默离开。引水继续。

“我好像没有摸到头骨。”李教授似乎还有点不相信,又不愿声张,躲到人少的地方和其他考古人员说着,紧跟过来的本报记者心中十分诧异,一时间不知所措,也是不敢声张,回到工作现场想得到证实。

不一会,正在清理尸骨的工作人员与其他媒体的记者似乎也发现了不对劲,墓主人没有首级!李教授还是不放心,在棺液彻底排出后,再次来到内棺前摸索,一番仔细地检查后,又是一言不发地走了。

“是没有头骨!按说其他骨骼还在,头骨不会腐败得一点不剩。”李教授又躲到一边,和考古人员悄悄议论起来,“而且,整个尸骨是摆放无章的,像是人为翻动的,真是太不正常了,从没遇到这种情况。”

还有更令人失望的,“一点陪葬物也没有。”李教授一席话让站在不远处的记者心中五味杂陈。不一会,考古人员将此信息告诉在场的所有人。

责任编辑:罗少立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