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战国墓北墓今开棺 “鸟形谷纹”组玉陪葬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北墓内发现的第一块随葬品——鸟形谷纹玉佩

安徽六安战国双墓发掘已到关键阶段。今早,战国古墓内棺在六安市老博物馆开棺。南墓和北墓的墓主人是否为夫妻?拥有高规格的奢华陪葬物的墓主人究竟是何身份?内棺里有考古人员预计的玉器和丝织物吗?……本报记者亲临开棺现场,报道开棺现场第一手情况。

开棺地址选在老博物馆

由于战国双墓保存完好,为了避免文物开棺后与环境接触造成氧化,考古人员几日前决定,对双墓的内棺实行异地开棺。

开棺地点选在位于六安人民路上的六安市老博物馆,“六安双墩一号汉墓”木质文化保护室一旁的空旷场地。六安市文物局人员介绍,老馆场地空旷,排水设施较好。

民警荷枪实弹把守现场

记者8点赶到老博物馆时,发掘现场已经戒严。发掘现场七八米外,拉起了警戒线,七八个六安治安大队的民警身挎微型冲锋枪,关注现场的一举一动。各家媒体已纷纷赶到,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进入开棺现场。

8点整,民警对开棺现场最后清场。省考古所、六安市考古所专家以及七八个工作人员最后留在现场,开棺正式开始。

北墓尸体已高度腐烂

首先开棺的是北墓。由于棺椁体有三层,工作人员松动了外层棺椁一侧的棺椁木,六个工作人员用粗绳将之捆住,才搬运成功。“一块板足有五六百斤重。”

为了保证棺椁木的完整性,工作人员用铁铲插入棺盖与棺体间的缝隙间,松动棺椁,随后又将两个木楔塞进缝隙,用铁锤慢慢地将木楔挤进棺盖与棺体中,企图打开棺盖。只见那内棺盖上,四四方方划为12格,平平整整。经过考古人员测量,内棺高约55.5厘米,长约1.97米,宽约61厘米。

两三分钟后,塞进木楔一边的棺盖板与棺体脱离了。省文物考古所李教授戴上专业塑胶手套,与四五个人一起,将棺盖板用力地抬起,棺盖板顺势整体脱离棺体,内棺里充满棺液。考古人员提取了棺液样本后,用导管对棺液引流。

半个小时后,墓主人尸骨露出,已经高度腐烂,但是骨骼尚且完整,能看见牙齿、胯骨、腿骨,还有头发散落在棺液中。墓主人的下牙齐整,上牙有几颗脱落。从骨骼看,墓主人身高在一米五左右。尸骨上覆盖着红锈色的浓稠物,考古人员将浓稠物一点点盛进塑料盆中,并取样化验浓稠物成分。

“鸟形谷纹”青玉陪葬内棺

省考古所李德文教授在尸骨与浓稠物中摸索起来,棺椁一角露出一块雕刻精美的青色玉,有手掌大,呈鸟的模型,并刻有花纹。李教授介绍,这是 “鸟形谷纹”青玉,属于和田玉的一种,品质较好。但是,以李德文的考古经验,这块玉在安徽出土的玉中,体积不算最大。“古人重玉,以玉为美。”李德文解释墓中陪葬玉器的缘由。

令人欣喜的是,在尸骨的头部发现了玉带和发簪,腰部发现玉佩,脚部也有“鸟形谷纹”玉佩饰。李德文推断这是由多枚青玉构成的组玉,这在战国墓中较为常见。截至记者发稿时,考古人员正在清理南墓棺椁内的尸骨,已有三块青玉出棺,南棺尚未发现其他陪葬物,考古人员说,浓稠物中有丝织物,但保存得不太好。

南棺外棺椁木已松动

在发掘现场的另一角落,体积较大的南墓棺椁放在滑车上。在北墓棺椁打开的时候,工作人员已对南墓棺椁的外层棺椁板松动,南墓棺椁内的积水汩汩冒出。今早,考古人员的重点在北墓,南墓棺椁尚未开棺。

■背景

吊运棺椁花了两天时间

4月18日,外藏室陪葬物清洗、出土完毕后,考古人员调来大型起重机,将双墓内棺进行吊离。令考古人员没想到的是,双墓的重量让起重机难以承受。此前被推断为极大可能是女性墓的北墓,起重机勉强将之吊上卡车,但一吨的重量让起重司机对起吊尺寸大出一圈的南墓毫无信心。

考古人员就地拆除南墓的外棺盖,也就是此前报道中出现的带有四个吊环的外棺盖。外棺盖由两块木板铆在一起,整个揭盖过程,考古人员极力保证外棺盖的整体性。南墓的外棺盖被揭开后,一个西高东低的半弧形内棺棺盖呈现。

本报记者 余琛/文 斗牛/图

责任编辑:罗少立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