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大墓罕见竹器疑藏2000年前珍馐(组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考古专家通过“内窥镜”发现墓葬耳室内有精美漆器和竹笥。新华社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昨日,西汉大司马张安世家族墓M1号墓的耳室正式开启,发掘有了惊人发现。由于新发现了竹制容器,需要采用封闭式保护方案,原计划中主墓室的发掘工作暂时推迟。

开启过程顺利 非陶制摆放品前所未见

昨日9时15分,耳室的封门被考古工作人员打开,将封门砖依次取下进行编号。封门里有一层砖砌的圈顶,是半弧形的,有点类似陕北窑洞的形态。整个耳室净深2米4,宽约1米3,高1米5。开启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现在封门砖已经被陆续用绳索运到了墓道的上边,封门打开之后在耳室内发现了一些让人非常震惊的文物。

研究人员发现与之前的预计并不一样。耳室内可以清晰看到一只大型漆器,表面彩绘着复杂而精美的图案。在漆器上面,考古人员又发现了12组整齐摆放的物品。这12组物品形状扁平,中间又存放类似于骨头的物体。“一般来说,汉代墓的耳室内应当摆放着陶器,这个耳室内摆放的这组物品不是陶器,这在以前还没有遇到过。”研究员焦南峰说。

现罕见竹笥 墓主或为张世安儿媳妇

在靠封门的地方有一个漆木的箱子,虽然已经历经千年的腐朽,木质胎质完全腐化,但是漆皮却较为完好地保存了下来,上面的颜色非常绚丽。靠里面还有两排共11个椭圆形织物品。文物专家对其进行了鉴定,结论是这是一个汉代的竹笥。这也是在关中地区首次出现的最为完整的汉代竹笥。

科技保护专家在保护文物的同时仔细观察了文物的情况,“我们发现竹笥如同中药铺一般,有些物体看上去如同山区产的菌类,有些好似动物的骨骼。根据事死如事生的原则,唯一的耳室中必然储藏着墓主人‘吃喝享用’的东西,如今看来很可能是‘山珍海味’了。”

根据目前的考古材料,尚不能确定墓室内墓主人的身份。但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西安凤栖原汉墓考古队领队张仲立估计,该墓可能是张安世的儿媳墓。

为保护文物 主墓室开启计划暂中止

在初步探明耳室内所储藏物品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专家马上召开了一次闭门会议,“因为新发现了竹制容器,所以要重新调整预案。”焦南峰说,北方天气干燥,竹制物品无法长时间保存,因此要重新采取单独的保存措施。经过研究,上午10:40,考古人员决定采用封闭式保护的方案,首先用塑料布对墓室门进行封闭,同时,一位考古专家进入墓室内,考察内部的温度湿度和漆器的腐朽程度,然后配制专门的药品进行处理。

针对文物保护的现实需要,专家已决定暂停考古发掘。考古队队长丁岩说,考古发掘中保护文物是第一位的,因此,研究院专家组现场决定,原来计划中主墓室的发掘工作也暂时推迟,何时发掘要看竹木器的保护进度。 据新华社 中广网

考古相关

陕西发现清代计量器具

山阳县文物部门近日在漫川关镇一农户家中发现了一件清代计量器具。

据介绍,该文物约重5公斤,高34厘米,顶部直径21厘米,底部直径32厘米。斗外壁刻有“嘉庆二十一年正月吉立,何华周置”、“公平交易”、“日兑斗金”、“黄金万两”等文字。

甘肃复制西夏时期瓷器

近日,甘肃省武威市研究西夏文化的专家孙寿龄成功复原了一批西夏时期的瓷器,有瓷手雷冷兵器、剔花扁壶等军事、生活用品,孙寿龄指出,瓷制 “手雷”的出现表明近千年前火药技术已应用于军事作战。武威古称凉州,曾是西夏“辅都”。西夏政权统治时间长约190年,武威也因此拥有众多西夏文物遗存。图文据新华社

责任编辑:罗少立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