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疑似”墓碑现德安

尽管墓碑上的残字与记载貌似吻合,但这块墓碑究竟是陶渊明下葬时所立,还是几百年前陶氏后人所立?
发现陶潜墓碑
冬季的阳光懒懒地在吴山乡的山坡上爬行。“蔡河村的村民都姓陶,而且在族谱上显示,他们是陶渊明第五子的后裔。”原德安县博物馆馆长周迪人告诉记者,如果墓碑上的字迹能够通过科技手段还原,或者对字迹进行立碑年代的测定,就能解开考古学者们对这块墓碑所产生的迷惑。
模糊的墓碑是2004年8月当地村民陶昭岸放牛时在家后的白鹤山坡上发现的。“当时,我扒开草,墓碑只露出泥土5寸左右,再扒开泥巴仔细看上面的字,好像有‘陶潜公之墓’几个字。”陶昭岸告诉记者,立着的墓碑后,是一座小土墩,奇怪的是土墩上光秃秃的未见杂草和灌木。
在陶氏的祠堂里,村民陶辉带着人把墓碑搬了出来。这块白如膏玉的墓碑高65厘米,宽45厘米,厚10厘米。尽管表面自然风蚀严重,但拂去上面厚厚的灰尘,再打湿碑面,依稀可见“故□潜公之墓”等10厘米左右一个的字,其他模糊小字中可见“故陶睶之墓,十五吉时”等字样。
陶昭岸发现这块墓碑后,便告诉了家族里的人,随即宁静的小村顿起波澜。陶辉说,“谱上说我们是陶渊明的后人,所以认定这块墓碑应该具有很高的考古和研究价值。”在陶辉从省博物馆复印的《陶家宗族清光绪家谱》中记载着:晋文帝元加四年公元428年,渊明63岁病重,九月自作祭文,十一月病卒,十五日吉时下葬。尽管墓碑上的残字与记载貌似吻合,但这块墓碑究竟是陶渊明下葬时所立,还是几百年前陶氏后人所立?谜团困扰着考古专家们。
墓碑上的困惑
2006年,发现陶渊明墓碑的消息不胫而走,不少专家纷纷来到被群山包围的小村落,试图解开墓碑上文字迷局,寻找陶渊明这位伟大诗人的灵魂安息所地。
在陶昭岸发现墓碑的地方,如今已被陶氏后人用石土堆砌出一个纪念冢,坟冢前一个隼卯式墓碑底座躺在草丛间。陶辉说,这就是安插陶渊明墓碑的石座子。
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李科友认为,根据墓碑上的字体以及墓碑的形状判断,墓碑有可能是明代陶氏后人所立,而且墓碑的隼卯结构也是较晚时期才出现。所以,此碑为陶渊明死时所立的观点值得怀疑。李科友还表示,由于墓碑上的字很难看清楚,特别是刻碑年代无法定论,所以最好还是能够通过出土物来证明此碑的真实身份。
在蔡河村,考古研究者们发现了三处罕见的明代陶氏墓葬群,与那些碑顶戴冠,雕刻精美的花岗岩墓碑相比,陶渊明的墓碑显得极其寒酸粗糙。“我们村里曾有老人在世时说过,白鹤山埋着一个叫化子陶渊明,死的时候穷困潦倒。”陶辉这番话得到了德安县科技局退休干部、县老科协会员盛广炎的认同。盛广炎一直在研究德安陶渊明文化。他称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生性嗜酒,每饮必醉,辞官归里后靠亲友接济直至死去,因此这位死后“托体同山阿”的大师不可能有豪华墓葬。
在一块明代万历年间的墓碑上,考古人员发现了墓主为“故考陶公中证之墓”,墓志上说明他“乃蒲塘陶尚德渊明九代之尚书,先祖陶均道生公已经十一代之曾孙”。德安县博物馆馆长余庆华认为,墓群中很多豪华墓碑上都刻有墓主为陶渊明世孙的字样,如唐代的“渊明十代孙国用之裔”、“渊明长子俨之裔陶岘”,明代的“渊明26代孙景忠三子”等,但没有获得更多的考古资料情况下,这些只能说明蔡河村的陶氏跟陶渊明有渊源关系,陶渊明是否葬在这里,只有等墓碑之谜解开后,或者有了其他考古发现,才有可能定论。
如果陶渊明的墓碑真的是明代陶氏后人所立,为何不打造得豪华一些呢?疑问接踵而来。
陶母墓的传说
渊明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死后亲友私谥靖节。在蔡河村陶里冲,家家户户的门楣上,都挂着“五柳世家”的牌匾,而一座老屋却挂着“五柳遗风”。陶辉说,像这样的老屋,村里仅有两幢,更多的毁于岁月或者“文革”。
盛广炎告诉记者,《陶氏史记》中曾提到,陶渊明葬于红花尖之南村东北山坡上。而发现墓碑的地方,正是当地一座名为红花尖的小山南面。更值得一提的是,距离陶渊明墓碑百米之处,还曾经发现了渊明母亲孟氏夫人墓地。据村民介绍,1958年发现渊明母亲墓时,其前面被三棵四人合抱的大樟树包围。后来樟树被公社卖给了萤石矿,而陶母墓碑当时被工人铲移,至今未找到。
据陶辉介绍,陶姓在德安有700多人,而在蔡河村陶姓是单一姓氏,这里的渊明后裔祖先坟墓有四五百座,清晰可辨的有200多座。而陶母墓在德安能否说明陶渊明辞官归里的故里就在蔡河村呢?目前,严谨的考古学家并未轻易得出结论。专家们希望能通过考古手段对墓碑上刻字的时间以及附着物进行鉴定,才能拂去模糊墓碑上的疑云。
在蔡河村,以前有一条很宽的大青石古驿道,如今古驿道上已经铺了一条水泥马路。在这条公路旁,有一大一小两块形似乌龟的龟形石,因《栗里谱》记载“渊明祖家居柴桑红花尖西龟形山中”,为此龟形石便成为村民眼中陶氏家族的发祥地。
自渊明墓碑发现以来,陶辉便开始收集有关印证陶渊明故里的碑文。“渊明十代孙国用之裔自唐龙朔年间由德安县的灵龟后迁江苏吴县,暮年回乡死后葬在长山灵龟石山上”、“渊明长子俨之裔陶岘,在唐朝开元年间由德安长山灵龟后迁江苏昆山,晚年墓葬灵龟故乡”等等,这些碑文都让村民们认定,这里就是陶氏的发祥地。
毕竟,科学是严谨的。当疑云笼罩在蔡河村上空时,蔡河村里的一切都将成为研究者的研究对象。
水库里的遗迹
在蔡河村,有许多相关陶渊明的传说,其中就有渊明故里在洼里陶家水库之说。《晋书周访传》记载,“初,陶侃微时,丁艰,将葬,家中忽失牛而不知所在。遇一老父,谓曰:前岗见一牛眠山污中,其地若葬,位极人臣矣。”此后,陶渊明之父陶侃则在此地葬父安家。
村民陶辉告诉记者,水库的所在地就是记载中的牛眠地。那里的山形,在远处看就仿似一头趴地而睡的大牛。而且根据家谱及附近墓碑上的文字记载,陶渊明故里居住在牛眠地,在其44岁的时候,故里发生火灾,陶氏就从此地往外迁出,发展到如今的蔡河村。
据了解,洼里陶家的水库建于上世纪70年代,在建水库之时,还有人居住。后来,为了建水库,村民便迁往了不远处的榜上陶家(音)。在水库,退水的地面散布着一些瓷片和砖瓦,瓷片多为明、清时代遗物。而在水库里,还发现了一座约为明代以前的陶窑。周迪人告诉记者,这个窑洞较小,有可能在当时只是起象征作用。在过去,“陶”姓是因为其家族制陶,而得到皇上的赐姓。所以,这个陶窑是表示这里居住的是冶陶人家、陶姓人家的象征性窑洞。
此外,在附近,还保留着直径不到3米,明代早期用于碾米的碾槽,经过长年的风化,已经有部分受损。村民告诉记者,听老人说,这里曾经有17个碾槽,后因人口迁移,均被荒弃,有的碾槽便被附近其他村民买走。由于暂时还没有关于宋代碾槽的文字记载,所以只能保守估计是在明代早期。
周迪人告诉记者,在此之前,有关专家在此捡到过汉代至清朝的物品,可以说明这个地方烟火相传没有断过。
族谱中的迷惑
在陶辉家中,保存着一本1988年在九江星子县修订的族谱。但是,上面并没有提及陶渊明与德安相关的信息。对此,蔡河村的村民颇有微词。
明代《镇堂墓志》记载,“其谱序,陶令公居住长山,源流深远”。可是,1988年的宗谱上,只提到名叫“长江”的地方。陶辉告诉记者,其从省博物馆复印的光绪戊子年间的宗谱里看到,在目录里有《长山祠堂序》,其族谱内容中还有关于陶氏发祥地灵龟石以及长山的介绍,而在1988年修订的宗谱里却只有《长江祠堂序》,灵龟石的内容更是没有了踪影。由于光绪年间的宗谱曾经有人从博物馆借出,里面关于此序的内容已经不知所终,这证明现在的宗谱是不准确的。
陶辉告诉记者,在附近发现的古墓墓碑上,有不少碑文都说明了此地过去叫长山。在其中的一些墓碑上刻有“敷阳乡石古都长山下堡”的字样,这也证明了此地过去就叫长山,也印证了“陶令公居住长山”。而且在光绪年间的宗谱里记载,陶渊明生有五子,其第五个儿子佟的后嗣,就分布在星子、新昌、德化、德安以及湖广。所以,蔡河村的陶姓人家都一定是陶渊明的后裔。
尽管陶辉的举证,让德安与陶渊明拉近了距离,对此李科友认为,陶辉所说的宗谱大部分是星子的宗谱,所以不能够断定其指为蔡河村。
2006年11月29日,九江学院陶渊明研究中心的专家前往实地考察。九江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九江学院陶渊明研究中心主任吴国富说,研究中心主要是通过文字记载,对陶渊明故里进行推断。对于发现的古物,只能依靠考古研究所的专家进行测定。对于家谱中所述,尽管证据不是很明确,但是世代相传下来的,也应该有参考价值。从蔡河村的地理位置和地貌来看,蔡河村成为陶渊明故里也不是没有可能。
墓碑的再猜想
从宋代以来,陶渊明故里在哪里就有所争论。其主要有“浔阳说”和“宜丰说”,具体又包括五种说法:浔阳柴桑(九江);楚城乡柴桑山鹿子坂(今九江县荆林街鹿子坂);庐山南麓之栗里(星子县温泉);南康府城西玉京山(星子县);宜丰县秀溪。还有一说是在湖南省桃园县。
自1959年,宜丰县与九江县、星子县等地的渊明故里之争更是激烈,甚至打起了笔墨官司。但是渊明故里到底何处,始终没有一个结果。如今,德安发现刻有“故陶公潜公之墓”的石碑,又将激起千层浪。
德安县博物馆馆长余庆华认为,陶渊明故里之谜已经成为了世界的研究话题,如果能够解开这个谜团,将是一件大事。目前,陶渊明故里在九江这个大的范围,已经没有了争议,至于具体在什么位置,不少地方还是争论不休。而多个地方争抢“陶渊明故里”,除了能解开这个难题外,还能对当地的旅游的发展也起着很好的推动作用。
余庆华还告诉记者,目前在蔡河村发现的陶渊明后代的墓葬,大多为明代的。如果还能找到其唐、宋时期后代的墓葬,那么证明此处为陶渊明故里的可靠性就更大了。但是,现在最关键的证据,就是挖出来的墓碑。余庆华说,墓碑上写的是“陶潜”的名字,通常后人应该知道他叫“陶渊明”,对于“陶潜”这个称呼应该只有以前的人会知道,所以墓碑很可能是明代以前的。但是,这些都仅仅是一种猜测。对此,博物馆将挑选一个适合进行探测的时间,在发现墓碑的地方进行探测。如果能够挖出坟砖等相关物品,并且是晋砖,那么陶渊明的故里就可以基本有了定论。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