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媛:让文化遗产更有尊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郑媛(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公众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室工作人员):

这五年,我亲眼目睹和亲身经历了山西考古的一系列新变化和新发展,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民众,文化遗产尊严得以维护。

2003年大学毕业后我进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工作,成为了一名基层考古工作者。

过去,我们一直用“文物”一词来表达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存,大家主要沉浸在发掘文物本体,而忽略了文物的利用、展示及其社会价值和民生价值,忽略了公众对其的认知和感受。

但这在5年前发生了改变,《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正式明确了中国“文化遗产”概念;从2006年开始,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被定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我们考古研究所也根据文化遗产事业发展趋势及时转变发展思路,及时调整机构,新设了科技考古室、公众考古及文化遗产保护室,并开展了许多全新的工作。

这5年来,我们的考古更加“亲民”,并关注民生。除了在每年 “文化遗产日”这一天向公众宣传文化遗产知识,我所在的公众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室还组织了多种规模的公众考古活动,例如在繁华闹市、遗产所在地、考古工地向公众开展“走近考古,触摸文明”系列公益讲座,举办全国高中生考古夏令营,主办山西考古文化周公益活动,招募首批公众考古志愿者等等。

可不能小看了我们考古科研机构的这些非科研行为,这一方面能与公众和社会共享考古成果,一方面又能引领公众与我们专业人员一道,为保护全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贡献力量,营造“保护文化遗产人人有责,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人人共享”的氛围。

另外,说到关注民生,我觉得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妥善保护,不仅能够丰富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能够为经济社会做出特有的贡献。5年来,全国很多省市都在摸索通过大遗址保护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通过考古遗址公园、历史文化名城名村等形式,既保存住了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我们也在山西临汾市依托曲沃晋侯墓地原址,建立了山西第一个遗址博物馆,进行了利用考古资源为现代社会服务的一次尝试。

这5年,有许多顺心的事情,也有烦心忧心的方面。比如基础设施建设必然开挖地基,这可能对地下文化遗存和文物造成破坏。同时,由于受经济利益驱使,盗掘古遗址尤其是古墓葬的案件也时有发生。

不过,经过这几年的基层考古经历,我更加坚定信念:为了维护文化遗产的尊严,要不遗余力地在公众中传播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强化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责任编辑:田家宾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