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1亿年前扁平足蟋蟀 长奇特“雪鞋”

[导读]考古学家在巴西东北部石灰岩中发现一种独特的远古昆虫化石,长着“雪鞋”足部结构,能够在沙地环境中快速捕杀猎物。它们生活在白垩纪早期,当时冈瓦那超级大陆尚未瓦解,恐龙处于统治地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据美国生活科学网报道,近日,考古学家在巴西东北部石灰岩中发现一种独特的远古昆虫化石,长着“雪鞋”足部结构,能够在沙地环境中快速捕杀猎物。它们生活在白垩纪早期,当时冈瓦那超级大陆尚未瓦解,恐龙处于地球的统治地位。

这种结实的昆虫从头部至屁股体长6厘米,却具有完全古怪的外形,长着一副比身体长的触角,收缩的翅膀紧贴在背部,足部末端长着雪鞋,可在沙地环境中快速爬行。

此前在2007年仅描述了该昆虫的相关物种,它们属于Brauckmannia groeningae科昆虫,当时科学家并不知道它们的具体起源。基于目前挖掘发现的接近完整的昆虫化石样本,研究人员提供了更详尽精确的描述,揭示其真实身份是现今仍存活的Schizodactylus科昆虫,并称这种远古昆虫为“扁平足蟋蟀”, Schizodactylus科昆虫包括:蟋蟀、蝈蝈和蚱蜢。

美国伊利诺斯州大学昆虫学家萨姆-海德斯(Sam Heads)是这项研究负责人,他说:“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足部长着类似短桨的结构,可帮助它们在沙地栖息环境支持身体,移动灵活、迅速地捕捉猎物。”发表在《动物分类杂志》一项研究报告中对扁平足蟋蟀进行了详细描述。

海德斯强调称,扁平足蟋蟀捕杀猎物时并没有特殊的策略,它们主要在夜晚活动,爬行在沙丘栖息环境,捕杀途经的猎物。它们可以根据需要快速移动,捕食之后会狼吞虎咽地将猎物吞入腹中。他在与记者的电话采访中指出,如果在野外环境遇到它们,捕杀到它们并非易事,它们会在短时间内飞离。

由于扁平足蟋蟀移动快速,且极具侵略性,因此看上去这种肉食性昆虫并不需要飞行。但实际情况是,它们通常将翅膀收缩,只在必要的情况下伸展飞行。

扁平足蟋蟀与其它昆虫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例如:它的腿部和雪鞋般的足部与现代的昆虫截然不同。海德斯称,这种远古昆虫体形很小,表明该物种在过去1亿年里处于一个“进化停滞期”。

此外,其它研究显示扁平足蟋蟀化石挖掘地点是干旱或者半干旱季风环境,暗示着该物种的后代所处栖息环境也很少改变。

责任编辑:田家宾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