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垣断壁散发皇家气派 西夏6号王陵藏着秘密(图)

月城,神墙,陵台,陵塔,西夏皇家气派依旧在残垣断壁间散发着;破砖,碎瓦,蒿草,蚂蚱,贺兰之东的李王墓如今成了虫鼠的乐园;探方,手铲,民工,专家,西夏6号陵园地面遗迹清理发掘考古活动于7月28日正式启动,一些被掩埋的历史之谜将在考古者手下慢慢解开,或许,能有人们期待的奇迹发生。
“这次清理挖掘是自治区考古研究所与西夏陵区管理处联合开展的,主要是为了探清6号陵园的建筑形制,为该陵园加固保护做一些基础工作,当然,也希望能有一些重大考古发现。”西夏王陵管理处文物科科长王昌丰如是介绍考古活动的目的。
西夏6号王陵“病”得不轻
7月28日,盛夏的太阳毒辣烤着贺兰山下262座大大小小的西夏陵墓,6号陵园草丛里的虫子叫声很烦躁。王昌丰心痛且无奈地打量着这个病入膏肓的王陵,在他看来,6号王陵就像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已进入生命衰亡期,化学制剂防风化处理或物理支撑保护减缓了其消亡的速度。
西夏6号帝王陵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突出地面的墙址呈现出规则的长方形,坍塌成系列土堆的神墙像挂在墙址直线上的一个个干瘪萝卜。贺兰山风已把这些土堆掏空,像蘑菇一样摇摇欲坠。西夏陵区管理处用土坯填补了一些风蚀空洞,于是这些已经900岁高龄的“老人”拄着“人为拐杖”沐日浴风。
6号陵墓塔上布满深浅不一的洪沟和风洞,像老人脸上一条条刀刻般的皱纹。1972年对该陵墓地宫进行的挖掘和清理,开挖后的墓道被回填得不彻底,雨水沿着空隙下渗,在距离陵塔不到2米开外,形成了一条长数10米宽近10米的塌陷区,成了该陵塔的致命硬伤。
其实,像6号陵园这样的“重病号”在西夏王陵非常普遍,尤以1、2、4、6号陵最为严重。自1227年,被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大军摧毁以来,西夏王陵进入了衰亡期。目前,因人为和自然损害,地面建筑破坏严重。黄土夯筑的陵台、墓冢、月城等遗址局部出现坍塌,有大面积坍塌的危险。
王昌丰说,2000年,国家拨专款1000万元对3号陵进行清理发掘和保护。在保护中,甘肃敦煌研究院专家对3号陵实施了夯土喷涂注射化学制剂防风化处理,对1、2、4、6号陵底部风蚀空洞采取了土坯砌护措施。结果证明这两项技术措施对保护王陵效果明显,遗址坍塌现象得到缓解。西夏陵管理处还对保护区实行刺丝围栏,专人管理巡查,全面清理违章建筑,结束了“牛羊遍地跑、车辆到处跑、行人随便走”的混乱局面。
2001年,中国文物研究所曾给西夏王陵制定了规划方案,要求对陵区50平方公里内的部队和农场用房进行拆除,分期分批对陵区陵墓遗址及建筑遗存进行保护、维修、加固,平吉堡农场等全部迁出西夏陵保护范围,争取西夏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列,使规划区内文物古迹和自然环境得到全面系统保护。
这次国家又拨款150万元组织人员对6号陵园地面遗迹进行清理挖掘,在探明陵墓形制后,采用物理土坯支撑措施进行全面保护。预计工期需要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 6号陵园地面清理挖掘曾给考古带来惊喜。
多年来,宁夏考古工作者不断地对西夏王陵进行深入考古研究,宁夏考古研究所副所长、6号陵区地面遗迹清理挖掘考古活动领队孙昌盛是这些活动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据他介绍,宁夏先后对101号、108号等陪葬墓进行了发掘,先后出土了鎏金大铜牛、圆雕大石马等国宝级文物;从3号陵地面遗址中不仅出土了栩栩如生装饰物“妙音鸟”(佛经称为迦陵嫔伽),还形成了西夏王陵第一份详实完整的考古报告;而6号帝王陵墓则是最早被考古工作人员发掘的西夏王陵。
1972年开始的6号陵的考古发掘持续了整整五年,创下了宁夏考古发掘单个项目持续时间最长的纪录。仅墓道中的填土就挖掘了近30个月,从地面到墓道底部的深度竟有24.6米,相当于八、九层楼房那么高。
据吴云峰、杨秀山编著的《探寻西夏文明》一书记载,6号陵是一座多次被盗扰的陵墓,不仅完整的随葬品荡然无存,就连那位西夏皇帝尸骨也早已不翼而飞。在墓室的淤土中,只发现了盗墓者丢失的遗物,如鎏金银饰、人物竹雕、珍珠宝石等。在考古研究方面,考古人员从墓室的土墙上有木板的痕迹,判断出西夏王陵的地宫不是现在所见到的的土坑,建墓之初为板室墓,甬道两壁还绘有武士壁画。
虽然在6号陵的地宫里出土文物不多,但从地面遗迹中出土的汉文和西夏文残碑、石雕人像碑座、琉璃鸱吻等极为珍贵。其中大部分后来都被国家文物局的专家鉴定组确定为国家馆藏级二级文物。其中一件刻有西夏文字和汉文及工匠姓名的石雕人像碑座,还被定为国宝。碑座近似正方体,长65厘米,宽67.7厘米,高57厘米。座顶左上角阴刻西夏文三行,共计15个字。在西夏陵区多座帝陵的碑亭遗址中,已出土这类碑座10余件,但刻有文字的仅此1件。雕像以极度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负重者的神态,反映出西夏时期石雕艺术的独特风格。
去年10月,在西夏王陵参观的文化大师余秋雨感慨地说:“西夏人像碑座是大力士形象碑座,是一种力量的象征。虽然碑没有了但它依然在挺立着,承担着失去责任的责任”。
通过地面遗迹发掘,若能再发现像西夏人像碑座这样的国宝,将是这次考古最大的收获,这是孙昌盛等考古者的期盼。到底6号陵还藏着什么秘密?还能给人们带来什么惊喜?随着清理挖掘工作的不断推进,答案将水落石出。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