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神秘战国墓主人身份可能是士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昨天本网以《战国时期三重椁回廊结构墓葬现天》为题,报道了位于城北马山考古现场发现一座疑似战国时期 ‘三重椁’结构的墓葬,引起众多网友的关注。今天(1月11日),经过扬州市考古人员的开棺清理,马山战国墓葬工地再次发掘出土了玉壁、玉环、玉饰件等一批具有较高观赏和研究价值的精美文物,以及一颗人类牙齿遗骸。这是继1月10日该工地出土灰陶器后,又一重要考古新发现。

考古人员表示,从当天发现的这些包括玉璧、玉环、玉饰等文物,可以初步推断出古墓葬的形成年代在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之间。同时,通过对此墓的发掘,对古代丧葬习俗的学术探讨补充了详实的实物资料,它将对研究扬州古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棺内贴身随葬品均为玉质

上午8:30,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打开棺盖,令人称奇的是,与“回廊”内堆积的大量淤泥相比,棺内却异常干净。考古人员一点一点地对棺内进行清理,不一会,两件玉璧、一件玉环展现在众人面前,最大的一件约13厘米至15厘米,其上的谷纹、蒲纹清晰可见,在阳光下闪耀生辉。随后,形状各异的数件玉饰品相继现天。附近的居民说,住了这么多年,没想到眼皮底下“藏”了这么多宝贝!

“这些玉器均为白玉或青玉。”考古人员透露,墓葬的棺外一般放置生活用具和礼器,棺内则放置贴身的物件。“古代玉器比较贵重,普通百姓一般不会选用玉作为随葬品。此外古代的丧制严格,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才允许用玉陪葬。”

此外,棺内还发现了一颗人类牙齿遗骸,考古人员表示,牙齿的部位正是墓主头部摆放的位置,而发现的大量陪葬物也正是摆放于集中在东部的位置,由此可见,墓主在下葬时为头朝东脚向西的方向入殓。他们将把牙齿连带四周淤泥带回考古队,进行深入研究鉴定。

神秘墓主人身份可能是士族

“由于年代久远的关系,截至目前,墓葬内尚未发现关于墓主人生前的文字记载。”据介绍,在中原地区,墓葬中多发现“买地券”,这一类似墓志的物件,一般会记录墓主人的姓名、居住地、下葬时间、买地的费用等。同一时期,扬州地区发现的墓葬,多选择记载于竹简之上,而相对潮湿的环境恰恰很难将其完好保存。

面对如此规模的墓葬,墓主人生前到底是何等级成为一个最大的谜团。文献有记载:古之丧礼,贵贱有仪,上下有等,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随葬的礼器为,天子、国君九鼎,卿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而该墓葬结构为回廊式三重椁一棺,随葬品中相对完整的陶鼎就有2件,且棺内墓主人随身佩戴的物件均为玉材质……种种现象推测,这位神秘战国人的身份可能是士族。

近年来出土的墓葬中战国墓相当少见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古墓葬重见天日。从这些沉睡千年的墓葬中,考古部门掌握了大量鲜活翔实的实物资料,为研究古扬州的文化演变及习俗葬制等发挥了巨大作用。这其中,以汉墓居多,此外,唐、宋、元、明、清各朝各代的墓葬也时有发现,但是,早至战国时期的古墓葬却并不多见。

据市文物考古队队长束家平介绍,在扬州近年来出土的古代墓葬中,战国墓相当少见,这其中,具有一定文物价值的则更加鲜见,去除掉一些没有研究价值的简陋土坑墓外,据统计,仅有1972年在西湖镇胡场大队前庄生产队出土的一座战国墓,以及1993年在西湖镇果园砖瓦厂出土的一座战国木椁墓。

束家平告诉记者,扬州考古史上出土的这几座葬品丰富的战国墓,虽然数量较少,但具有一定等级,对了解战国时期扬州地区的民俗文化提供了第一手的宝贵资料。如今,从这两座战国墓中出土的这两件珍贵文物,均收藏于扬州博物馆。

责任编辑:田家宾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