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发现战国时期三重椁回廊结构墓葬

近两个月来,我市考古人员连续在月明苑建筑工地——马山考古现场进行抢救性考古挖掘,本网也对此进行了跟踪报道,今天(1月10日)下午,记者再次赶赴考古现场时,考古人员正冒着凛冽的寒风对一座古墓葬进行清理挖掘。同时与世人见面的还有一批陪葬品,打磨光滑的陶豆、陶鼎、陶杯、陶勺……考古人员惊喜万分:“初步判断这座古墓为战国时期墓葬。从墓葬的形制看,这是一座‘三重椁’结构的墓葬,墓室的规模及随葬品从一定程度上昭示着墓主人不寻常的身份和墓葬的珍贵价值。”

“在扬州考古历史上,战国时期的墓葬并不多见,曾在西湖和马山一带零星发现一些,同一时期具有如此规模的墓葬就更少了。”市文物考古队队长束家平表示,这座战国古墓的独特形制和出土文物,具有一定的科考价值,也为研究战国时期的扬州提供了参考。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战国墓葬为三重椁回廊结构 椁盖板材质不一

随着挖掘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一具呈东西方向摆布的棺椁赫然出现在眼前。下午2时,一条条椁盖板被考古人员清运抬出后,一座回廊结构呈三重椁形制的战国墓葬出现在眼前。

由于施工方大型机器的压迫,墓葬外层椁棺木被挤压变了形,但墓内棺木基本完好。记者在现场注意到,墓坑内用于防腐的青膏泥随处可见,考古人员站在齐腿深的积水里向外舀出泥膏状的混合物。记者注意到,由于年代久远,回廊被淤泥及积水掩埋,但仍可清晰看出走向及规模。墓葬的核心摆放着一具长约3.6米的内棺,在内棺下方,是厚厚一层实木垫板,为内棺起到隔潮隔热的作用。

“根据现场出土的陶鼎、陶杯、陶罐和陶豆,我们初步断定这是偏向于战国时期的古墓葬,从所用器具来看,墓主人身份不一般,”束家平告诉记者,该墓葬呈东西走向,由于棺木尚未打开,墓主人头脚的摆放还不能确定。但从形制初步分辨,为三重椁结构,四周有条约50、60厘米的回廊。这在扬州地区比较少见。

距离发现墓葬不远处,摆放着十余根长短不一的椁盖板,由于年代久远,有不同程度的腐化。奇怪的是,这些椁盖板的木质均有所不同,部分是泛有金黄色的楠木,而另外的则是一般杉木。“杉木质轻而富有弹性,抗折强度较好,也较耐腐蚀;楠木质地坚硬,当时价值更为昂贵。”考古人员介绍说,但为何选用两种木质搭建外椁,其原因不得而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出土数十余件珍贵随葬品 先民生活用具“大曝光”

古墓发掘工作艰辛且漫长,但这座古墓里出土的数十余件珍贵古文物,却让考古人员倍感赞叹和欣喜。“根据现场发掘,古墓出土的文物中较为完整的达15件,包括陶鼎、陶盒、陶杯、陶勺等,这些随葬品无不蕴含着解读并还原先民生活的“密码”,是研究扬州古文化的宝贵素材。”考古人员表示。

“是个油灯唉!”当一个陶器被考古人员清出时,围观的群众惊叹连连。据市文物考古队队长束家平介绍,这并不是油灯,而是古代一种常见的盛器——陶豆。陶豆的外形和功能类似我们现在用的果盘。记者注意到,这个陶豆上面开口呈喇叭形,底座也是圆圆的,看得出做工挺细的。“那个时候古人们在家里都是席地而坐,地上都是土,不可能把食物直接放在地上。所以就制作了这个陶豆用于盛食物和水果。”人群中一位年龄稍大的老者说道。

下午3时,考古人员开始清理墓室回廊南侧的陪葬品。“快看,又出来个花瓶!”随着围观者的一声惊呼,一件外形类似花瓶的陶壶映入了大家的眼帘,只见这个陶壶上下对称呈碗状,壶体突出,高约25厘米,形体十分精美。接着是三腿支撑的陶鼎,小陶杯、陶勺……出土的文物无疑是对先民生活用具的“大曝光”。

墓葬出现数只陶鼎 墓主人身份是否为贵族明日揭开

在诸多出土的文物中,做工精致的陶鼎吸引了记者,该陶鼎为三足鼎,有两鼎耳相互对称,形状十分独特。据介绍,周礼有种说法:“天子九鼎,王侯七鼎,士大夫五鼎。”虽然到战国时期,这种说法已经有所模糊,但截至目前,这座战国古墓中已经发现一定数量的鼎、豆、壶等珍贵器件。

由于天色已晚,考古工作人员决定明天对棺木正式开棺,棺木的主人是谁?棺木下面究竟埋藏了哪些奇珍异宝?这些都要随着考古工作的进行来逐步揭晓,对与事件进展情况,本网将继续关注。

责任编辑:田家宾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