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丝剥茧揭秘草原文明 那拉提草原一号墓疑问多

随着新疆那拉提草原一号墓葬的外衣被层层剥去,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们发现,这座雄踞在草原上的古墓葬结构扑朔迷离。

记者在考古工地现场看到,这座高7米的古墓葬1/4剖面已经发掘过半,墓葬东南角呈巨型扇面,扇面平台距地面不足3米。随着墓葬二层石围的逐渐显露,可以看出,第二层石围与顶层的环状石围有所不同,大小不一的砾石覆盖住了墓葬的中心区域。

为了考证这层铺石是否一直下延到墓葬基部,工作人员决定在解剖面上从外向内开凿几条深1—2米的探沟,以观究竟。与此同时,武警官兵在另外三个方位的支援作业也在同步进行,墓葬完整的下层结构不日将完整显现。

23日晚,工作人员在墓葬东基点附近又发现一处铺石,与墓顶石围同处表层封土下方,但与墓顶石围之间有9米间距。考古人员在西基点附近的对称位置却没有发现类似石块。这处朝向东方的铺石是顶层石围的延续,还是具有某种特殊意义,这给考古人员又增添了一个疑问。

长期从事汉魏古城研究的考古专家肖淮雁说,根据以往在内地的考古经验,圆形墓葬结构一般是对称的,做四分之一解剖即可基本复原墓葬结构。但此次发掘的一号墓葬却呈现多处超乎常规的地方,比如顶层石围在西南部有缺口;同一土层内有的部位铺有石块,而另外部位却没有……肖淮雁感慨地说:“真是越往下挖,疑问越多。”

国家考古所从7月中旬开始对那拉提草原上的数座大型墓葬进行重点发掘,试图通过对这些古墓的主动性发掘,解决学术界关注的有关西天山古代草原文化中的早期问题,揭示早期草原文明的真实面貌。这是建国以来国家考古所首次在那拉提草原进行重大考古发掘。

自7月14日开始发掘至今,考古队共收纳20多块兽骨、1块红陶片。维吾尔族考古专家艾力博士说,这些兽骨和残片出自封土层,尚不能据此对墓葬年代以及当时的墓葬结构、葬俗进行有效推断。

那拉提草原位于伊犁草原东部,向西流淌的巩乃斯河贯穿全境,这里的草原文化至少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塞人、乌孙、匈奴、突厥和蒙古人曾在这里繁衍生息。

伊犁河谷是亚欧大陆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丝绸之路草原通道的必经之地,也是古代东西文化最重要的接触区之一,在考古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责任编辑:hanyu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