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露"南海Ⅰ号"考古分析最新进展:肯定是"中国造"

“南海Ⅰ号”打捞全程追踪

“南海Ⅰ号既不是宋帝昺南逃时的沉船,也不是外国来华的采购船,而是地地道道的一艘中国远航货船!”近期,省政府参事室派出一支专家组前往阳江“南海Ⅰ号”打捞现场,对前期打捞、探摸上来的文物进行了综合考察,专门拟定了一份关于“南海Ⅰ号”的《省政府参事建议》。

昨天,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项目组负责人、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向本报记者披露了专家组对“南海Ⅰ号”考古分析的最新进展。

始发港或不在广东

黄伟宗认为,前一段时间各媒体对“南海Ⅰ号”报道略显纷乱,特别对古船来历和身份的说法更是众说纷纭,“南海Ⅰ号的真实身份就是一艘从中国运载货物向外国出口的中国货船。”黄伟宗列举了两个理由:一,现在出水的船锚,是麻石制的长方形条板,已经被考古专家鉴定为中国宋代的通用船锚;二,船身所用木材,都是中国生长的松木和杉木。由此,黄伟宗判断“南海Ⅰ号”就是一艘中国所造、中国所用的船只,而非某些媒体所报道的外国船。

针对福建一些媒体所报道的“南海Ⅰ号”是宋帝昺南逃沉船的猜测,黄伟宗也给予了反驳:船上满载的是瓷器对海战无补,只是累赘,另外皇帝逃命,自身难保,宫廷珠宝都带不完,怎么可能再带这些坛坛罐罐?

“按目前已知的船货摆放次序,瓷器在下、铁器在上,南海Ⅰ号应该是始发于福建或浙江某港,装上瓷器,然后在途经广州或佛山时,加运铁器。但是广东作为南海Ⅰ号停靠过的中转站,与其有密切关系。”黄伟宗提出自己的判断。

呼吁2009年申报世遗

在前一段的探摸发现中,有铜镜、龙纹手镯、化妆盒陆续出水,这又说明了什么?黄伟宗认为,最近在汕头南澳岛发现的“南海II号”和西沙“华光礁Ⅰ号”沉船上都没有见到这些东西,因为它们是近航船;而“南海Ⅰ号”上出水的少量宋代铜钱,应该是随船人员携带的散钱供沿途上岸消费所用,因为宋代铜钱在东南亚可以自由流通。通过这些迹象,黄伟宗判断说,“南海Ⅰ号”确定无疑是一艘远洋船,“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只有是远洋船,才能印证南海Ⅰ号对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价值。”

黄伟宗还指出,由于铁器是中国宋代重要出口产品之一,“南海Ⅰ号”上所载的大量铁器货物,可能刷新人们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古代的陶瓷之路,也可能是铁器之路。

黄伟宗指出,2005年国家文物局局长曾宣布,争取在五年内,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及相关文化遗存串联在一起,申请一项世界文化遗产。他说:“2009年是这一宣布的第四年,也是这一项目的关键阶段,应该不失时机地力争将南海Ⅰ号列入这一项目,并最终促成申遗成功。”

责任编辑:hanyu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