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200万年前人类化石证实中国人起源本土

近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外公布了在清江流域考古发掘中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其中的“建始人”化石、人类用火遗迹、鲢鱼山旧石器遗址等,不但证明了清江流域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更对长期以来占据上风的人类非洲起源说提出了重大挑战。昨日,清江流域考古专家、湖北考古所研究员王善才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巨猿洞”深处发现人牙化石
清江是长江中游南岸最大的支流,发源于齐岳山麓,流经鄂西地区的恩施、建始等9县市。由于气候温暖、自然条件优越,自古以来就有人类在清江流域繁衍生息。
上世纪80年代,为配合清江流域水电工程建设,湖北省的考古工作者们对清江流域进行了考古探察。然而,谁也没想到,这次探察竟变成了长期的全方位发掘,更牵出了史前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
在建始县高坪镇麻札坪村,一个小山坡上的山洞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据当地农民讲,他们曾在洞中及附近挖出过很多巨猿的牙齿,因此这个洞也被叫做“巨猿洞”。
在对“巨猿洞”的发掘中,专家们发现了3枚牙齿化石。经初步认定,这3枚牙齿应属于人类而不是巨猿。
200万岁“建始人”属于人类早期成员
古人类化石出土的消息将有关专家吸引到建始,并为此成立了“建始人”研究课题组。
在对3枚牙齿化石进行科学鉴定后,课题组组长、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教授郑绍华以及邱占祥、陈铁梅等专家一致认定:“建始人”的生活时代距今约为215万至195万年,属于人类的早期成员。
同时,考古专家们还在遗址的文化地层内发现了部分骨制器化石,化石上留有人工打击痕迹。这证明了200万年前,生活在巨猿洞中的是人而不是猿。
与非洲古人“年龄”相当 200万岁“建始人”证实
非洲不是人类惟一起源地
我们是从哪里来的?从古到今,人类的起源都是人们最感兴趣也最具争议性的话题。《圣经》中说,是上帝创造的亚当、夏娃繁衍了人类,而我们中国人则认为,女娲、伏羲才是人类的老祖宗。
19世纪,达尔文大胆提出进化论与人类非洲起源说,用科学演示了人类的进化。此后的考古研究也普遍认为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也就是说,中国人的直系祖先在非洲。
此前,虽有专家提出过人类起源于亚洲的说法,并且我国也先后发现了北京人、元谋人、郧县人等直立人的化石,但与非洲发现的距今200万年以上的早期人类化石相比,都显得太“年轻”。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化石、遗迹等作支撑,在非洲起源说面前,亚洲起源说显得苍白无力。
考古专家王善才表示,此次清江流域发现的“建始人”生活于距今200万年以前,与非洲古人类的年限相当。因此,这不但是对非洲起源说的挑战,更为亚洲起源说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证。
否定从非洲走出后,灭绝欧亚土著形成现代人之说
中国人的直系祖先就在本土
早在1957年,在著名古人类学家贾兰坡主持、发掘下,清江流域的长阳地区就发现了距今近20万年的早期智人——“长阳人”化石。而此次考古中,长阳地区的伴峡小洞发现了距今13万年左右的旧石器及人类用火遗迹,鲢鱼山发现了距今12万至9万年的人类用火遗迹,而伴峡榨洞则发现了距今2.7万年的旧石器和人类用火灰烬层。
王善才告诉记者,学界普遍认为,距今10万年前,人类从非洲走向欧、亚等地,灭绝当地土著人后繁衍形成现在的人,中国人的直系祖先源自非洲。此次长阳地区发现的一系列旧石器时代遗址、动物化石、石器和人类用火遗迹,完全可以证明中国现代人是由本土自身连续发展起来的,否定了中国人直系祖先在非洲这一说法。
专家说法
我国现代人类发展有连续性
清江流域系列考古发现得到不少专家的认可,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表示,这些发现对于探讨人类“一元”、“二元”、“多元”起源论具有重要意义。
刘庆柱说,从“建始人”化石到“长阳人”化石,再到鲢鱼山、伴峡小洞遗址,以及伴峡榨洞遗址,这些发现足以证明现代人类在我国的发展具有连续性。
澳洲古人类化石也与非洲没关系
除清江考古发现外,澳大利亚专家也对非洲起源说提出了挑战。澳大利亚蒙戈湖附近出土了距今6万年的人类化石,在对从中提取的DNA进行分析后发现,它与所有被认为是源自非洲的早期现代人的DNA在遗传上没有联系。
专家据此认为,澳大利亚出现的早期现代人是独立于非洲古人类之外的。
相关链接
人类故乡之争
有关现代人类起源,学术界长期以来始终争执不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两种观点,即非洲起源说与多地区进化说。
非洲起源说认为,现代人最早起源于非洲,大约13万年前走出非洲,扩散到亚洲、欧洲等地,并取代了当地的原住民。
1967年,埃塞俄比亚出土了3具较为完整且生存年代明确的智人骨骼化石,其年代可以追溯到距今16万年前,为现代人“非洲起源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多地区进化说认为,100万至200万年前,直立人由非洲扩展到其他大陆后,分别独立演化为现代非洲、亚洲、大洋洲、欧洲人。
近年来,也有专家提出亚洲起源说,但一直缺乏有力的实物证据作为支撑。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