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溧水挖出3000年前疑似诸侯王贵族墓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3000多年前,人们依水群居,已经会用天然的水流当屏障,因此溧水古村群里的护城河充满了古人“智慧”。由于溧马高速公路的建设,考古人员对沿线进行了前期勘探,一共发现9个文物点。其中最久远的是一个西周晚期的古聚落遗址。昨天,快报记者随南京市博物馆的考古队员王光明探访考古工地,仿佛穿越了3000年的古文明。

3000年前的环濠很壮观

南京城内密布河流,古代城濠更是一大壮举。但城濠的发明,并不是六朝时期才有的,早在3000年前就已经有了。

虽然太阳高照,但风却像一把冰冷的刀子。地上的泥土已被冻住,踩在上面硬邦邦的。一行人就这么高一脚低一脚地走着。第一站是溧水石湫九塘毛家圩。王光明说,这是一个西周晚期的聚落遗址。

今年5月,王光明等人对溧马高速公路沿线进行了考古勘探工作,在毛家圩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碎片。“当时我们就判断这里很可能有西周时期的大遗址,最近,我们对这里进行了考古发掘。总面积是6万多平方米。”但眼前的出土文物让大家有些失望,因为都是碎片,根据这些残片,王光明把它们的器形逐一进行了“恢复”:鬲、缸、甗、盘、罐,甚至还有研磨盘。尽管是碎片,但依然可见3000多年前的“陶艺”,这些残片上,都有纹饰,有绳纹、席纹、叶脉纹、弦纹、梯格纹……一位村民看这么多人,也来了兴趣,说:“我们种地的时候,经常发现有破陶片,还不知道是3000多年的老家当。”

其实,这个遗址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大山包。站在山岗上,太阳照着,放眼望去,可以看到四周都是水,水边上,还长满了芦苇。“这是环濠,应该是用来防卫的,很完整,这么完整的的环濠结构,在南京还是第一次发现。”王光明说,现存的环形水系,至今最宽的有8米,窄的有5米多。“如果这个完整的水系真是环濠,那么这个西周遗址就可以称得上南京保存最完整的西周遗址了。”王光明说。

考古遇上“石头阵”

“古代人都是依水而居,因为,生活需要用水,农田灌溉需要用水。”王光明很肯定,这是一个西周晚期的古聚落遗址。为啥?从那些已经出土的文物中,他们看到了烟火痕迹,还曾经找到过3000多年前的古灶台。那时候的灶台已经从屋外移到了屋内,但不是很考究。有点像现代人出去春游时临时搭建的一个灶台,用石头搭得很低,只有10来厘米高,上面架一个锅。

让王光明奇怪的是,这个遗址区的分布特点并不是那么明显:哪里是生活区、哪里是墓葬区、哪里是手工业区…… 在现场,考古工人们一铲一铲吃力地铲着泥土。让考古工人们觉得吃力的是,这个山上到处都是石头,密密麻麻,大大小小,一共铺了2层。有点像是古代人布下的石头阵。

“我们在勘探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些圆形的石头,当时我们打探孔的时候就经常被这些石头干扰而无法打下去。”据介绍,这些石头一共铺了2层,最上面盖一层,而后是泥土,15厘米下又是一层石头。这些石头有的很圆润,像是鹅卵石。这么多的石头,从哪里来的?考古专家曾经请了地质专家来检测,发现上面一层似乎是外面移过来的,而下面一层则是地质原因形成。这么多的石头是干啥用的?一位考古人员说,很可能在西周早期这里依然是水系范围,这些圆石就是被流水不断冲刷堆砌起来的。而后来,地势升高,到西周时期成为古人居住的地方。但是也有人表示,这些圆形石头的地点比较集中,而且在附近的地方并不多见,很可能是人为堆砌 。

贵族墓墓主身份很高

除了西周晚期遗址,还有一个春秋土墩墓,别看是土墩子,但墓主身份很高,最起码是个大贵族,也有可能是个诸侯王。

在考古人员的指引下,记者一行又来到了谢塘大圩东村,这里,考古人员正在清理一个直径大约40米的大土墩。土墩高高隆起,十多位工人正在小心翼翼地对土墩自上而下进行清理。而在土墩的底部和山腰处,两组随葬品显露出来。由于年代太久远,这些器物都已经黏合在了一起,几乎很难一下辨认出它们是什么。“这些器物,在古代是一组的,就像现代的套餐。一共三件,分别是陶鼎、陶斣、陶罐,区别就是一个陶罐是红陶,一个是灰陶。”王光明说,虽然墓葬还没有发掘完成,但是从这些器物上已经可以断定,这个土墩墓是春秋时期的,而且墓主身份很高。遗憾的是,在之前这个土墩墓就发现了盗洞,而且在施工的时候被破坏了三分之一。

如何判断墓主的身份呢?现场考古专家介绍说,春秋早期,土墩墓里的随葬品越珍贵说明墓主身份越高贵,而到了春秋晚期,则是看谁的墩子大,墩子越大,身份级别越高。“在奴隶社会,只有身份很高的人,才有力量找一大群人来,从平底起坟,而且起那么大,还要夯实。”考古专家说,土墩墓也是溧水一带古墓的特色,大多是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

责任编辑:田家宾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