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歇古墓发掘 “髹朱漆”精美如初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三峡晚报讯 现场发掘出巨大的椁木 本报记者 秦发 摄

昨日,记者赶赴考古现场后,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黄歇考古队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获得编号为002号的 “黄歇古墓发掘现场嘉宾证”,目击了已尘封2300多年古墓的秘密。

墓身发现古代盗洞

在现场,考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黄歇村东周墓群1号墓有战国墓的典型特征:墓坑台阶是墓主身份地位的象征,台阶级数越高,说明墓主的身份越尊贵。

“在那个时代,就是富人,也不允许挖这样有台阶的墓坑,东周墓群1号墓有7级台阶,还有车马坑,墓主身份从规格来看,肯定是贵族。”考古专家表示,由于地理位置、村民保护等原因,1号墓考古发掘中仅发现一个古代不大的盗洞,盗墓分子可能拿走了头厢的青铜鼎等部分礼器,其他椁室和中室未受破坏,是近年来发掘的保存相对完好的大夫墓。

文物挖掘与时间赛跑

棺椁被打开后,墓坑内的文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质变,如何保护好2000多年前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在考古发掘现场,工作人员进行文物保护,可以称得上是“与时间赛跑”。

出土器物用海绵等物件层层包裹,现场制作包装箱,撒上一层又一层稻草后装箱,贴封条。据专家介绍,楚墓中丝绸、竹简有可能被氧化,我省从日本引入最新技术,在严仓古墓发掘时首次运用,如采用日本的一种塑料袋,它可以排除掉空气,保持水分,有效阻止文物被氧化;铁器、铜器的保护,则正好相反尽快烘干、脱水,然后撒上相关的试剂,将它保存起来。

其实古人技术很高超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最初的发掘中,考古人员曾发现了木条形状的物体,专家称,那是2300多年前的木伞,结构很巧妙,“很多人质疑几千年前的古人技术不发达,其实从出土器物来看,古人智慧极为高超。”一位考古人员说。

专家介绍,古墓中的器物精美,漆木器上的红漆颜色鲜艳,在考古学上被称为“髹朱漆”,是楚人制成的生漆,加朱砂后色泽纯正,性能比现代的漆毫不逊色。

此外,古墓结构精细,棺椁采用榫卯接合,不用钉子,虽历经2300多年,但结构稳定。

责任编辑:罗少立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