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建房挖出多块骨形怪石 经鉴定为恐龙化石

“这是国家的东西,我们理应好好看护,不能让它受到破坏!”犍为县孝姑镇同益村十组村民蒋碧银父子三人去年10月挖屋基时,意外发现了一些形如骨头的奇怪石头,在被确认为恐龙化石之后,一家人义务看守近半载,使化石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修建新房意外 挖到奇怪石头

去年8月,蒋碧银得知自家的居住地即将被修建的乐(山)宜(宾)高速公路占用,经有关部门批准,蒋碧银准备在自家的包产田里新建一幢房子。选好了地址,他召回了在外打工的两个儿子,开始挖屋基,一家人都欢喜地期盼着住进新房的那天。去年10月的一天,蒋碧银的大儿子蒋成清挖到了一些奇怪的石头,“那些石头是白色的,刚开始我们都没太在意,但后来又挖到了更多类似的石头,很像筒骨,上面还有暗红色的东西,我们才意识到它们可能不是一般的石头。”听说蒋碧银父子挖到了怪石头,一些村民跑来看稀奇,看后无不笑话他们:“不就是一般的山石吗,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而蒋碧银一家总觉得这些石头非同小可,为了保持奇怪石头的完整,他们放下钢钎,改用小铁器小心翼翼地开凿。“不知道有没有价值,要不去政府问问吧。”今年1月底,蒋碧银的妻子潘绍珍去孝姑镇政府反映了这件事,孝姑镇领导非常重视,将这一情况上报给了犍为县文物保护管理所。

经过鉴定 怪石竟是恐龙化石

犍为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将发现的情况向四川省文物管理局上报。很快,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派专家到现场进行鉴定,那些“奇怪的石头”被初步确定其为恐龙化石。3月6日,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馆长李奎教授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专家胡昌钰赶赴恐龙化石现场进行考察,并提出考察后的初步处理意见。据专家初步分析,这些化石材料代表了一个已经散架保存的中型至大型的肉食龙个体,其长度初步估计为6—7米。此外,在距离上述个体2米、地层层位为略低的地方发现有一根非常小的肉食龙的股骨,长度仅为22厘米,为大个体肉食龙的1/3,应该是一个小肉食龙个体。这些恐龙化石的发现填补了犍为县恐龙化石的地理分布和地史分布的空白,同时也填补了川南晚侏罗世肉食恐龙化石的地理分布和地史分布的空白,对研究四川盆地,尤其是川南地区的古地理、古气候和古生物的特征和演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停止建房 开始义务看守化石

“奇怪的石头”被初步确定为恐龙化石后,蒋碧银父子停止了平整屋基的工作。“停工后,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的工作人员委托我们看守化石现场。”从这一天起,蒋碧银一家人便开始轮流义务看守现场。每天早上天刚亮,看守的人就提着小板凳来到化石现场,一直守到晚上10点过,基本无人过往才回家。转眼春节快到了,人人都在为过年作准备,而蒋碧银一家却把精力放在了对化石的进一步保护上。“春节期间走亲访友的人多得很,一定要赶在这之前作好保护措施。”蒋碧银找来塑料薄膜,将化石现场覆盖起来,用砖固定好边角,并围上了竹栏,防止被人破坏。据潘绍珍介绍,正月初一到初五前来观看恐龙化石的人最多,平均每天就有五六百人。他们的亲戚来拜访时,还有人索要化石标本,被他们严辞拒绝。二三月份的天气还很寒冷,看守人的手脚都被冻僵了,而家里没有一个人因为天气而放弃当天的看守。

自搭砖棚 坚持守好国家的东西

蒋碧银用塑料薄膜覆盖化石,虽然有竹栏的遮挡,还是有人想方设法揭开薄膜观看,甚至破坏化石,这让蒋碧银一家人很不放心。他们自掏腰包买来砖头,在化石周围搭成了一圈围墙,还加了顶。并且每天检查围墙是否完好。见这一家子如此认真,有人给他们出主意:“既然这么多人都想看化石,你干脆开一道门,每人收一元钱的门票费,这样既满足了观者,又可以取得一定的收益!”蒋碧银一家人都不同意:“别说一元钱,就是一角钱,我也不能收啊,这是国家的东西,我们没资格拿来赚钱。”4月是农忙的时候,插秧、种玉米,许多农户都是全家上阵,而蒋碧银一家,即使再忙,都会留下一个人坚持看守化石。

守护半载 村民希望早日发掘

就这样,蒋碧银一家义务守护恐龙化石,至今已近半载。记者7月17日下午来到同益村看到,蒋碧银冒着酷暑,依然坚持守护在恐龙化石现场。潘绍珍带着记者来到他们破旧的老房子里,取出精心保管的部分化石标本,说:“除了化石现场,我们还得保证这些标本的完好无损。”潘绍珍告诉记者,假如不是发现了恐龙化石,大概今年3月就已经打好屋基,两个儿子也就可以出去打工挣钱了。如今两个儿子都留在家里,一方面帮着看守化石,一方面等待着化石被发掘后,把平整屋基的工作完成。目前,一家人最大的忧虑就是居住问题:“和我们同时开始挖屋基的乡亲,现在新房都建得差不多了,而我们的房子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修,要是乐宜高速公路开始修建,而我们的新房又没建好,一家人该住哪里呢?”蒋碧银一家表示,他们将继续看守化石现场;同时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早日发掘恐龙化石,以确保及时建好新房。

犍为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已经将情况反映给有关部门,目前正在等待相关发掘方案。他们呼吁有关部门尽快组织专家进行发掘,以免影响移民搬迁;收齐出土标本,以免古生物标本散失,降低其科学研究价值。

责任编辑:hanyu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