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罗家坝遗址申报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宣汉罗家坝遗址有意申报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四川省的邛崃邛窑遗址、新津宝墩遗址、都江堰芒城遗址、郫县古城遗址和温江鱼凫遗址也将陆续申报,并最终形成古蜀文化的考古遗址公园群,这是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的。罗家坝遗址与五大古遗址有何区别?记者日前专程采访了我市文管所所长、文博研究员马幸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马幸辛告诉记者,这6处古遗址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省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面积广阔,保存完整,都具有重大考古发现成果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另外,除邛崃窑址外,罗家坝遗址与宝墩遗址等史前文化遗存,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分别代表了川东、川东北古巴文化和成都平原史前古蜀文化面貌。“虽然这6处古遗址文化有关联,但它们之间也有明显的区别。”马幸辛说,区别主要在于:一,罗家坝遗址代表了川东北嘉陵江、渠江流域早期古巴文化,宝墩遗址等4个遗址代表了川西成都平原早期古蜀文化;二、罗家坝早期文化与宝墩早期文化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两者都盛行花边口沿罐、高领罐、小平底器,不见三足器和圜底器,但它们之间没有继承关系,从时间上来看,罗家坝遗址所代表的川东北原始文化相对要早;三、罗家坝文化和宝墩文化之间联系紧密,相互影响,这对于建立四川早期考古学文化序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古蜀考古文化从早到晚大致为:宝墩文化——古文化突变、中原二里头文化的渗透,夏商时期进入三星堆文化阶段,处于强势的三星堆文化迅速向四周辐射,川东北地区亦成为三星堆文化的分布范围(罗家坝出土的豆形器、尖底器是三星堆文化的典型器)——川东北地区的古巴文化和成都平原的古蜀文化基本同步发展,并相互影响,当古巴文化逐步进入成都平原,巴文化的典型器物尖底器在成都平原盛行的时候,形成了以尖底器为代表的十二桥文化——战国巴蜀青铜文化发展的阶段。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新闻链接

一、罗家坝遗址:位于宣汉县普光乡进化村,距今约4500年,是巴人发祥地遗址。面积约50万平方米,地下保存着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存和东周时期墓地遗存,面积广阔,保存完好,年代跨度大,遗址堆积厚(约2—3米)。1999年、2003年和2007年经过三次发掘,共清理战国墓65座,出土各类器物1200多件,其中铜器600多件,发现清理了33号大墓,被媒体称为“20世纪末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巴文化遗址”,具有典型的地方特征,是四川盆地北部、大巴山与嘉陵江之间探索巴文化的上选地段。该遗址为国家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邛窑遗址:位于邛崃,1983年发掘,现存13个窑堡。邛窑历史悠久,在陶瓷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自南朝至两宋,共经历了八个多世纪,是目前已知的四川古陶瓷窑址中,烧造时间最长、产品最丰富、造型纹饰最美的名窑。邛窑现存有13个窑堡,其中以十方堂邛窑遗址和固驿瓦窑山邛窑遗址最为著名。1983年,四川省考古队在十方堂邛窑遗址发掘、出土各种完残器物10000余件。1988年1月,十方堂邛窑遗址由国务院正式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0月,省考古队对固驿瓦窑邛窑遗址进行正式发掘,清理出45.7米的龙窑1座,是我国已发现的生产釉下彩瓷的最早窑堡。

三、宝墩遗址:位于新津县城西北的龙马乡宝墩村,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4000年。宝墩村地形奇特,在一马平川的绿色沃野上凸现出一圈不规则的脊梁似的黄土埂子。龙马宝墩古城规摸宏大,东西长600米,南北长1000米,总面积60万平方米,是成都平原已探明的古城遗址中最大的一个。宝墩遗址的地下埋藏着丰富的文物,目前已发掘了磨制精美的石斧、石锛和大量的器具陶片,这些都足以说明新津宝墩是古蜀文明的最早源头之一。它把“十二桥殷商遗址”所确定的成都历史提前了2000多年,为“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人类早期文明的摇篮”提供了坚实物证。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芒城遗址:位于都江堰青城乡芒城村,1996年确认为重要的史前城址。芒城遗址位于芒城村一处台地上,海拔高度为656—660米。整个城址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310米,面积约11万平方米。1996—1999年间,中日联合考古工作队会同都江堰文物局对遗址进行了4次发掘,发掘面积达2582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片和石器。发掘结果表明这是一处距今约4300—4500年的龙山时代城址。包括芒城遗址在内的“宝墩文化”,填补了四川盆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一项空白,为“三星堆文化”找到了直接渊源,使蜀文化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距今4700年前,将都江堰市的文明史前推了2000多年。2001年6月,国务院将芒城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古城遗址:位于郫县三道堰镇古城村,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4000年。古城遗址位于郫县县城北约8公里的三道堰镇古城村和梓路村,处于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海拔约565米,遗址呈长方形,地面存有一圈较完整的工筑城墙,中部存有大房址。城墙长约620米,宽约490米,面积约30.4平方米。是成都平原多处史前城址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遗址。古城遗址丰富的遗迹种类和文化遗物的出土,对了解夏商时代三星堆(古城)文化的渊源提供了直接证据,对于全面揭示四川盆地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考古文化面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

六、鱼凫遗址:位于温江区万春镇报恩村,史前遗址,长江上游文明起源中心点之一,现依稀可见城墙遗迹。古城遗址埂长1810米,到目前保存较完整有1300米,城址呈新月形。1996年10月至12月进行了初次发掘勘探,出土大量的陶片和体形较小、打磨精美的石斧、石凿、石锛等石器,创下了川西平原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之最。试掘证实:该城距今4000年左右,早于广汉三星堆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成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1999年,鱼凫古城遗址被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古蜀国两代蜀王——柏灌和鱼凫的王墓均在温江境内的寿安乡,和鱼凫遗址的万春镇紧邻。

(特别鸣谢市文管所所长马幸辛为本报道提供的文字与图片资料。)

责任编辑:田家宾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