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女校藏身大浪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物专家认为虔贞女校为深圳仅见的早期女校

我市文物考古工作又有新收获:在宝安区大浪街道,现存有一座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的虔贞女校,在近130年的历史风雨中,不仅桃李满天下,还留下了孙中山和东江纵队抗日志士的足迹。近日,经市文物考古鉴定所等专家鉴定,该女校是深圳目前仅见的早期女校旧址,也是在全国范围内留存至今且保存完好的教会女校旧址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女校鼎盛时学生数百人

昨天上午,在市文物考古鉴定所张一兵博士等专家的引领下,记者慕名寻访了这座百年女校。穿过浪口社区弯弯曲曲的马路,来到社区东北侧的一处灯光球场,回头西望,一座砖木结构的青灰色尖顶两层小楼映入眼帘,这便是栉风沐雨一百多年的虔贞女校。两米多高的泥沙墙四面围合,墙面出现大量剥落,校门高大气派,透出一股浓重的西洋气息,“虔贞学校”四个大字依稀可辨。打开锈迹斑斑的铁门,迈上几级台阶,在教学楼前,有一口三四米深的水井。据说,当年虔贞女校的师生和附近教堂里的牧师及教民们一直就饮用这口井里的水。

记者看到,虔贞女校的这栋教学楼共有五间教室,一层三间,二层两间。教室宽敞明亮,通透性很好。据说,该女校在最为鼎盛时,学生达数百人之众,因场地有限,校方便实行“复式教学”,即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同一间教室上课。教学楼左侧,是一座同样“年迈”的基督教堂,右侧是一座稍小的两层小楼,这里是老师的宿舍区和办公区,紧邻有一间平房,是学校的食堂。

更名虔贞学校男女生兼收

同行的张一兵博士向记者介绍说,其实,与虔贞女校相比,紧邻的那座基督教堂历史更要早12年。他说,广东沿海地区(包括深圳)是基督教传入我国的肇始地,现今学术界公认的基督教传入我国是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到达广州传教。同治五年(1866年),德国巴色会牧师毕安来到深圳浪口,建成基督教浪口堂。说起浪口堂的建成,还有一段故事。当时,浪口的吴姓、刘姓两大姓氏大都信奉道教。到了清代晚期,有一年天遇大旱,道士求雨不成,刚好有一懂得天文气象知识的洋人牧师打此经过,向村民保证说:明天天降大雨!第二天,果然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村民们喜出望外,基督教由此在浪口村立足。1866年,德国巴色会牧师毕安在村北建起了基督教浪口堂,共建有教堂、牧师楼(1948年毁于火灾)、宿舍等建筑。12年后,在村民吴基昌的支持下,在他办私塾的地方创办了这座虔贞女校。女校包括大门、水井、饭堂、教学楼、围墙、菜地等。女校开办之初,有学生数十人,来自附近村庄及香港等地,均为基督教教民的子女。后来,生源扩大到非教民的普通村民,学校也慢慢打破了只招女生的规矩,男女生兼收,学校也因此更名为虔贞学校。

学校停办后曾改成厂房

巧的是,昨天在虔贞女校附近,记者找到了“一老一小”两位当地人,他们竟然都曾在这所学校就读。83岁的刘友恩老人说一口普通话,气质很是不凡,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他喝过不少墨水。果然,从9岁起,他在这里读了五年书。他回忆说,那时候,学校已经打破了“招女不招男”的规矩,前来就读的男孩儿超过半数。老人不无骄傲地说:“那时候,虔贞女校的教学质量很有名,从这里毕业的学生到南头中学读书,都是免试的。”30多岁的吴伟涛现在是浪口社区居委会主任,1983年,他从这里毕业。他告诉记者,从1985年起,虔贞学校停办后,曾被改造成一家工厂的厂房,后来又成了施工队的工棚。直到大浪街道去年成立后,它才引起街道领导的极大关注,清理了院内的垃圾和清草,并采取了封闭措施。

孙中山先生曾在此暂住

据刘友恩等当地老人讲,虔贞女校可谓是桃李满天下,有多名当地青年从这里毕业后考入黄埔军校和保定学校,并走入了北伐的征途。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这里又走出了数十名中小学校长。当地人还告诉记者,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还是村民们的避难所,每次日军飞机来轰炸,数百名村民就躲进这座学校和基督教堂里,瑞士籍的教师就会在楼顶扯起瑞士国旗,因为瑞士是中立国,日军不敢往下投掷炸弹。更具意义的是,孙中山也曾在这里留下足迹。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先生来到浪口,在虔贞女校短暂居住,后与在羊台山的革命志士钟水养会合,经蛇口前往檀香山。

拟申报区级、市级文物单位

我市多位文物考古专家在实地考察后,于不久前签发了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深文考[2007]8号文件,认为基督教浪口堂是深圳较早的教堂和区堂之一,对研究基督教发展史有较高的价值;虔贞女校是深圳目前仅见的早期女校旧址,是深圳历史上独特的教育设施与类型,也是在全国范围内留存至今且保存完好的教会女校旧址之一,具有重要历史、艺术和建筑研究价值。

据悉,宝安区正着手为虔贞女校和基督教浪口堂申报区级文物单位,然后再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区文物部门和大浪街道也正积极编制整体保护规划方案,为浪口社区申报具有中西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名村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hanyu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