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岗考古重大发现:挖出明孝陵“卧龙石”

或许,中山门外的卫岗该有一个新名字——卧龙岗。前天,在卫岗东坡下进行下马坊遗地公园改造工程施工的工人们挖出了一块长6米、宽1.5米、厚0.5米的巨型石,上面雕着一条鳞爪飞扬的巨龙。经专家鉴定,这个大家伙是明孝陵神烈山碑碑亭的石构件,制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距今已有476年了。

现场:老槐树压住了“老龙头”

记者在现场看到,卧龙石的发现地点紧挨着路边的明孝陵神烈山碑。龙头向东,龙尾朝西,已经断为三段,陷在土里有1米多深。巨石的绝大部分都被挖出,但见一条巨龙扭转身形,在“云雾”中翻腾,每一片鳞甲、每一朵云彩都雕刻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不过,记者并没有看到巨龙的尊容,因为龙脑袋部分被一棵老槐树巨大的树根包住了。“巨石是前天发现的,现在我们正把树根给刨开。”现场挖石的工人对记者说。

下马坊公园挖出条“龙”!得知消息后,好多市民都赶过来看。“我每天早上都在这棵树下练气功,乖乖,原来是站在老龙头上啊。”一位市民说。而另一位市民则跳到“龙背”上,仔细端详巨龙的后爪:“1、2、3、4、5,有五个爪子。是皇帝用的五爪金龙啊!”

解密:是神烈山碑亭的石枋

“没错,它就是皇帝用的五爪金龙。”明孝陵文保老专家、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季士家告诉记者,这块卧龙石就是旁边明代神烈山碑碑亭的石构件。具体说,是高悬在柱子顶部和亭檐之间的石枋。“上世纪60年代,我刚到南京时,这块石枋还能看见,这几十年过去,没想到已经完全埋到地下去了。”

那么这个石枋是何时制作的呢?季士家介绍,根据王焕镳《明孝陵志》的记载,明朝嘉靖皇帝继位后,认为北京昌平黄土山被定为陵区(今明十三陵)后改名天寿山,同样的道理,明太祖朱元璋下葬的南京钟山也应该换个名字。最后他选定了神烈山这个名字,并在嘉靖十年(1531年)命令南京工部在明孝陵下马坊处设立神烈山碑及碑亭。这个石枋就是那个时候制的,和神烈山碑年纪一样,距今476年。

价值:为复建提供准确依据

中山陵园管理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历年文物档案中都未曾记载这件明代石枋。它重现人间堪称是此次下马坊公园整治的最大发现。此外在这次发掘中,他们还发现了神烈山碑碑亭的四个巨型雕花柱础和一段八楞形直径接近1米的亭柱,这些石构件的外形风格与前不久出土的棂星门石构件风格完全一致。

这些石构件的发现,让人们对神烈山碑碑亭的规模感到吃惊:现在的神烈山碑有4米高,加上一个石枋,整个碑亭的高度至少有6米。它由四根直径在1米左右的八楞形石柱支撑,亭檐下是巨大的高浮雕龙纹石枋……这些发现为未来的复原工程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数。 南京日报记者 李冀

新闻附件:下马坊遗址公园

下马坊地区是历史上明孝陵入口处,包括“下马坊”、“神烈山碑”、“禁约碑”等标志性文物。其中“下马坊”为两柱冲天式石雕牌坊,体型伟岸,雕刻精细,是明初石刻精品。牌坊额上横书“诸司官员下马”,文武官员距此百米须下马步行。

目前,有关部门已在此规划建设面积20公顷的下马坊遗址公园,公园将恢复明代下马坊—大金门—四方城—石象路的神道,并在手表厂原址建设明孝陵博物馆新馆。

责任编辑:hanyu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