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致坍塌 网友悬赏征“千年古墓”修缮方案

日前,网友“岭南处士”在东莞某论坛发帖悬赏,请网友为茶山卢边村一座因道路施工,导致悬在四五米高土墩上的一座古墓提供重修方案。古墓据称有近千年历史,墓主正是官至宋代朝奉大夫,“纳粟助边,上书《平边策》”,助岳飞抗金的东莞莫氏一世始祖莫违。
7月2日,卢边村委有关负责人称,曾给古墓后人三个月时间迁坟。茶山文广中心负责人认为,该墓文物价值不大。面对网友质疑炒作,专家不看好的局面,古墓后人莫国胜表示将继续申报文物保护,并申办民间组织来保护古墓。
【网帖】施工致古墓几坍塌
6月30日,网友“岭南处士”在东莞某本地论坛发出一则名为《“东莞莫氏始祖墓园”重修设计方案》的帖子,悬赏网友为茶山卢边村一座面临毁坏的“千年古墓”提供重修方案和设计图。
早在5月初,就有一个名叫做“乡下才子”的网友发帖称,卢边村正进行道路施工,施工方将位于小山坡上的古墓四周土壤挖去大半,古墓只能像钉子户一样悬在四五米高的土墩上。
日前,记者来到莫违古墓遗址核实,发现莫违墓周边已经散落着一些被挖开的棺椁板。当地村民告诉记者,棺椁被挖开时曾有工人捡到大量宋代铜钱和铜镜。两只石刻大鳌依稀可见古时的风采。
“岭南处士”称,古墓主人正是曾官至宋代朝奉大夫,并“纳粟助边,上书《平边策》”,帮助岳飞抗金的东莞莫氏一世始祖莫违,距今有近一千年历史。
根据古墓岌岌可危的现状,“岭南处士”向网友发帖征集重修方案,欲在古墓周围建造围墙,打造面积不超过100平方米的浮雕,并为莫违建造骑马雕像,按照岭南园林风格在古墓周围建造亭台阁榭,供游客观赏游览。
为此,“岭南处士”自称将支付给提供方案和设计图的网友3000元润笔费。
【寻踪】墓主曾助岳飞抗金
“岭南处士”真名莫国胜,正是莫违的第35代后人,“我发帖既是为了保护祖宗的墓,更是为了保住一段历史,东莞关于宋代的记录很少,这是很有文物价值的。”莫国胜边说边向记者展示麻涌莫家族谱。
莫违生逢乱世,历经南北两宋剧变,年轻时曾作为参军随军征战,他的先祖正是岭南第一位状元莫宣卿。作为迁居东莞的第一个莫姓人,莫违的后人如今散居在麻涌、桥头等各镇街,不少人更是客居海外。
据族谱记载,宋高宗绍兴初年,莫违为帮助南宋朝廷平定边患,上书《平边策》。绍兴四年(1134年),南宋正式任命岳飞为荆湖北路前沿统帅,率军在荆门镇(今湖北荆门市)作战时,当时身为荆门学正的莫违与岳飞有些交情。
那一年的5月17日,由于后勤供应困难,岳家军在湖北随州只能携带三日军粮,战事陷入胶着状态。莫违闻讯后变卖家产、广购粮食,支援岳家军,最终助其取得战役的胜利。
第二年,南宋朝廷就以莫违“纳粟助边,上书《平边策》”的功劳,授予莫违朝奉大夫官职(正五品)。莫违的长子莫念一也得到封赏,此后追随岳飞征战多年。
绍兴十一年,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杀。同年,莫违辞去朝奉大夫官职,携家眷南迁至东莞茶山寒溪水一带。11年后,64岁的莫违去世,葬在如今的茶山卢边村。
“聚居在寒溪水一带的莫氏后人以莫违‘纳粟助边’为荣,现在的茶山才有了‘粟边’村这一地名。”莫国胜不无骄傲地说。
【争议】网友质疑炒作
网帖发出后,引来不少网友点击。网友“厚人”说,无论该墓是不是高价值的文物,其本身就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载体。卢边村道路施工前,应该先开展古坟迁移。也有网友质疑帖子是古墓后人的炒作行为,网友focus认为这座墓价值并不大,后人无力保护,“只好用这样的方式吸引眼球”进行炒作。
莫国胜告诉记者,发帖实在出于无奈,两年前他曾向茶山文广中心申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一直没有得到批复。茶山文广中心主管文物保护工作的陈锡田主任7月2日回应称,该墓并无多大的文物价值,“原因有两个,墓主人并不是什么很有名望的人物,而且这个墓在1921年的时候进行过一次翻修,艺术价值也不大。”
对于该墓能否申报镇级文物保护单位,陈锡田表示,目前茶山还没有设置镇街文物保护单位这一项目,全市也只有厚街等几个镇街有这个申报项目。
卢边村委负责人卢惠权介绍说,目前正在施工的是卢元路改造工程,需要使用大量土方,因此在古墓周围挖取土壤作为工程之用。“工程开始前,我们已经通知过莫国胜,给了他们三个月时间迁坟。”
面对专家不看好的局面,莫国胜说,“我们还会继续申报文物保护的,并且准备申办民间组织,专门来保护古墓。”
■记者手记
古墓和现代网络
过去,人们常常在族谱中翻阅上下五百年来自己的亲人姓名,以免遗忘。时代变迁,东莞莫氏家族的后人分散到麻涌、桥头各镇,分散到广州、深圳、香港等各地,有记载的甚至到美国和东南亚开花落叶,他们中很多人相互遗忘,彼此不识。
莫国胜通过网络引起人们的注意,他希望早已失去联系的莫氏后人能重新连接在一起,为保护一世始祖莫违的古墓出谋划策。尽管目前还没有人为莫国胜提供重修方案,但可喜的是,众多的网络跟帖中出现了许多莫国胜从前并不认识的莫氏后人,他们都希望保护莫违古墓。
在宗亲观念日益淡化的今天,一座古墓的存亡命运正通过现代网络传向四面八方,似乎也正为他们开启一道重新捡拾“陌生”亲情的门。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