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大理国碑”非大理国时产物 是现代人造

日前,一篇题为《云南发现罕见大理国碑疑似“南帝”段智兴遗物》的新闻报道被多家网站及新闻媒体转载。“大理国碑”的“重大发现”一时广被关注,同时也令大理州文博界感到震惊。经过大理州文博界权威专家的研究调查,结果却令人不禁哑然失笑……

两块碑,一块是今人所造,一块是明代白族火葬墓墓圹板。所谓“疑似‘南帝’遗物”,属无稽之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便是多家网站、媒体转载文章中的所谓“秘文碑”。实际上,这是一块普通的明代白族火葬墓墓圹板。(图片由大理州文物管理所提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是州文物管理所专家从昆明拍回来的“罕见大理国碑”图片。图上所示,便是所谓的“大理国布燮高观音碑”。(图片由大理州文物管理所提供)

一石激起千层浪!日前,一篇题为《云南发现罕见大理国碑疑似“南帝”段智兴遗物》的新闻报道(下文简称“文章”),被搜狐网、新浪网、新华网、中新网等多家网站和媒体转载,“罕见大理国碑”的“重大发现”一时广被世人关注。报道同时也令大理州文博界感到震惊。

大理州有关部门迅速组织专家对文章及其所示的石碑图片进行研究,并派专家专程到昆明察看实物。

可是,当大理州文博界专家看了石碑图片和实物后,不禁哑然失笑——所谓的“大理国碑”,一块是现代人造的“工艺品”;一块是并不稀奇的明代白族火葬墓的墓圹板。

昨日,在州文物管理所,专家们向记者作了详细破解。

所谓“大理国布燮高观音碑”是今人所造的“工艺品”

经州文物管理所专家专赴昆明察看石碑实物和大理州文博界专家研究后确定:这块所谓的“大理国布燮高观音碑”实是今人所造的“工艺品”!

虽然制作者在碑上刻上了“盛德五年”年号、“大理国布燮高观音正供盛德五年秋”等字样,但仍有很多破绽,而且被各家媒体竞相转载的报道文章也与事实不符。

关于石碑年代——新大理石做旧

6月25日,州文物管理所专家在昆明看到了这两块“大理国碑”。

“那块所谓的‘大理国布燮高观音碑’一眼就能看出是假的。”昨日,从昆明回来的州文物管理所专家一见面就告诉记者。专家说,在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协会的陈列室里,他们见到了两块所谓的“大理国碑”。其中,“大理国布燮高观音碑”长10.5厘米,宽50厘米。专家说:“‘大理国布燮高观音碑’实际上是现代人在新大理石板上雕刻佛像,然后用红土浸泡等方法做旧而成,最多只能算是一件‘工艺品’。而且,雕刻的佛像工艺粗糙。”

同时,州文物管理所的专家还了解到,这两块“大理国碑”并没有被云南省民族博物馆收藏。

关于碑上造像——不是大理国佛教造像的风格

专家说:碑刻上的佛教造像一眼就能看出不是大理国的风格。南诏国大理国时期的佛教造像多受唐朝造像风格的影响,并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大理国时期的佛教造像是面露笑容,朴实平易的凡人面相,面部开相趋清瘦。这一点,可以从现存云南省博物馆,大理州、市博物馆中大理国时期的佛像中找到依据。而被转载文章图所示的佛像,则面相肥胖、浮肿、神情呆板。

而且,“大理国布燮高观音碑”中的中间像——阿弥陀佛所结的手印也明显错误,并非大理国时期所造的阿弥陀佛手印。专家说,如果真如文章中所说这块碑是权臣高氏所造,那么是不会出现这样明显错误的。经过仔细对比研究,专家认为,这块石碑的造像类似于剑川石宝山石窟中“明王堂”中的“一佛二弟子”。

关于文中“南帝”——历史上并无此人

关于文章提到的“疑似‘南帝’段智兴遗物”说法,大理州文博专家认为这种提法有“炒作”嫌疑。

专家指出,碑刻上有“盛德五年”字样,就因此说成是段智兴遗物,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常识性错误。与“南帝”加以联系,更是无稽之谈。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无“南帝”此人,“南帝”只是金庸小说里的一个人物。专家说,文章虽然加上了“疑似”二字,但这显然是不尊重历史,不实事求是。

关于石碑落款——“高观音”提法错误

州文物管理所专家告诉记者,他们在昆明见到的实物碑,落款是“大理国布燮高观音正供盛德五年秋”。但被各媒体转载的文章,错误地理解为“大理国布燮高观音”石碑,并且文章还将其与大理国高氏联系在一起,称“‘高观音’是高家世系的称号”。

专家说,大理国诚信佛教,从王室至普通百姓都常使用在名前加佛号的冠名法,而所加佛号是自己最为崇奉的佛或菩萨的尊号。如:文章所提的“高观音正”,“高”是姓、“观音”是佛号、“正”是名。白族的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元明时期。

至于碑中出现的“布燮、八方一域”等字样,专家说,如果造假者不造上这些,又怎能蒙得着人?

所谓“秘文碑”实是普通的明代白族火葬墓墓圹板

“重大发现”的第二块碑被文章称为“秘文碑”,并称有专家推测是唐宋时期遗物,可能是类似地方民族政权公文、告示一类的遗存。

对此,大理州文博专家立即给出破解:此碑也不是大理国时期的产物,而是一块十分普通的明代白族火葬墓墓圹板,严格意义上还称不上“碑”。而且,这种墓圹板在大理非常普遍。

专家介绍,白族信奉佛教密宗,盛行火葬,这种葬俗在大理地区一直延续到了明代的中后期。从大理明代火葬墓考古发现,明代火葬墓的墓圹分有圆形、椭圆形和方形三种。其中,方形坑为石板墓,即墓坑挖好后用6块大理石嵌砌:1块铺底、4块嵌边、1块盖顶。其中,4块侧板底部刻十二生肖,上部刻梵文经咒、人物,在每块板的正中刻一汉字,4块边起来即是“常、乐、我、净”。“秘文碑”上方“常”字两边和下方圆圈中的字,应是五方佛的5个梵文的种子字母,每个字代表一尊佛。照此依据,收集者只收到了6块墓圹板其中的一块。

关于文中所说的“秘文”,大理州文博专家说,碑中所刻的文字是梵文,不是“专家推测的唐宋时期遗物”,更不是“类似地方民族政权公文、告示一类的遗存”,而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中的陀罗尼神咒,是超渡亡灵的经文。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