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垢山三大悬疑有待拨云见天 或藏有秋雨庵水井

自本月上旬扫垢山考古发掘以来,先后在探方内发现灰坑、唐井、唐三彩、铜簪、石质茶壶盖,出土最多的文物是瓷器碎片。昨天的考古现场,一只唐代寿州窑瓷碗残片从深泥中被挖出,由此穿越千年沧桑,得以重见天日。

■三大悬疑

悬疑一:扫垢山银窑的确切方位在哪里?

广顺油坊的原始资金可能是银窑里的银两

在本报前几日的报道中,提到扫垢山出土了一口唐井,在考古界关于唐井考古的诸多“案例”中,常有“井中藏宝”的惊喜发生。然而,除了出土了几片零星碎瓷外,考古人员暂未有其他发现。

昨天,市民王先生与记者取得联系,声称扫垢山唐井“井中藏宝”之说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在这一带确曾挖出过宝物。“扫垢山曾挖出银窑,藏银数量可观。”王先生向记者透露了这一惊人信息,随之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

王先生已年过六旬,其父王耀先有一友名李保和,此人是解放初扬州赫赫有名的广顺油坊掌柜王敬庭的管家,广顺油坊建于1870年前后,到了民国后期尚属当地富户。记者查阅相关史料得知:“到1932年,广顺油坊的资金约旧法币五万元,约合黄豆一万担,此外还拥有永佃制租田九百多亩,另有市房三处。”由此可见其富庶。

那么,王敬庭是如何拥有如此显赫的家产?他曾不无得意地向管家李保和透露,这一切都亏了其父王顺龄在扫垢山的奇遇,王顺龄出生贫寒,自幼父母双亡沦为孤儿,常常在土坝一带(即扫垢山附近)流浪,后来时来运转,在扫垢山挖得一处银窑,内藏银两数目惊人,王顺龄遂用这笔原始资金开起了油坊,由此开始了广顺油坊的财富传奇。

对于这段历史,李保和曾向王耀先进行了口述,并由王耀先执笔整理成文,发表在解放后一份内部发行的《扬州文史资料》中。王先生向记者展示了这本发黄的珍贵资料,他同时还回忆,王敬庭凭借这份源自扫垢山的飞来之财,过上了安逸富足的生活,并先后娶了二妻三妾,其中一个姨太太很长寿,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还经常去王先

生家里串门,“那时候少说已有八十来岁了。”王先生回忆道。

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且当事人已相继过世,关于扫垢山挖出银窑的具体方位已无人知晓,王先生介绍,如果没有新的史料记载的话,这个银窑的确切所在地将很可能是一个永难解开的谜。

悬疑二:是否存在消防水井?

扫垢山极可能藏有秋雨庵水井

记者昨在扫垢山考古现场看到,距离上周挖出唐井的探方西侧凸起土丘处,新辟了两处大小不一的矩形探方,考古人员正在忙碌勘探。据介绍,在去年沈家山考古中,也曾挖出过古井,比此次扫垢山出土的古井规模略大,功能也不一样。“放眼全国古井考古,在出土的各类古井中,要么是满足生活必需的民用井,要么就是具有消防功能的消防用井。”

在对扫垢山唐井仔细勘探后,考古人员否认了这是一口消防用井的说法,“从形制及规模大小来看,基本判断是民用水井。”那么,这一带是否会有消防用井出土?有关专家认为,这一说法不是没有可能。

古代寺庙由于没有现代消防设施,为了应对突发火情,常常在庵前庙后建有水井,以供消防灭火之用。记者从扬州学者韦明铧处了解到,扫垢山一带曾有庵庙名秋雨庵,韦明铧介绍,秋雨庵建于清初,原名扫垢精舍。后因天旱求雨灵验,改名秋雨庵,太平天国时毁于战火,同治年间修复。建国后仅剩庵房七间,因建苏北农学院(即今扬大文汇路校区)拆除。

在清代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中,记者也找到了相关的记载,由此验证了扫垢山一带确有庵庙的说法“美人桥在扫垢山尾砚池,南岸自中埂以下,地脉隆起,直趋塔湾,静慧园即在中埂分支。坛巷以上,土阜隆起,直趋扫垢山,秋雨庵即在扫垢山尾。”此处所述的“土阜隆起”处,即为正在开挖的扫垢山两处探方所在地,与秋雨庵位置相仿。

无独有偶,在清代林苏门撰写的《邗江三百吟》里,记者也发现了一段关于扫垢山秋雨庵的记载:“南门外秋雨庵一带,地近扫垢山,枯冢最多,年久有暴露之患……”由此间接佐证了秋雨庵的存在。如此说来,扫垢山内藏有消防水井的可能性极大。

悬疑三:《宋三城图》为何漏掉二道河身世?

扫垢山两探方蕴含二道河身世之谜

正在开挖中的扫垢山考古现场,有望解开困扰扬州学术界多年的一桩千年“悬案”。专家介绍,在宋代,目前扬州市区范围被称为“宋大城”,城池西南范围大致在今天荷花池公园一带。与唐代的城池外只有一条护城河不同,宋代扬州城西为“双护城河”结构,一条是至今仍在沿用的二道河,一条是在东边与之平行、经过现今石塔农贸菜场的头道河。

时至今日,宋大城“双护城河”结构早被学界认同,但两河究竟开挖于唐代还是宋代、初始规模如何一直缺少有力的资料证明。

扬州知名学者韦明铧昨天在接受采访时,认为二道河的身世比较复杂,到底成于唐还是成于宋均缺乏有力证据,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史料对此有明确记载,由此造成了关于二道河身世之谜的众说纷纭。韦明铧介绍,在目前已知的各类扬州城池绘制图中,并无关于二道河的明确标注,据其找到的距今最远的扬州城池记载是明嘉靖《惟扬志》卷一《宋三城图》,据图上描绘,城在大城北的蜀冈上,规模小于大城,原址为隋代江都宫、唐扬州衙城。夹城则夹在大城和宝佑城之间,规模最小。

扬州文史专家黄继林说:“可以肯定的是,二道河为宋大城的护城河,但该河究竟是开挖于唐代还是宋代,还有待考证。”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在这份《宋三城图》上,对于三城的描述非常详尽,唯独对于二道河的描述却语焉不详,这与“二道河是宋大城的护城河”这一重要地位很不相吻合,令人诧异。

由于扫垢山考古正在进行之中,考古人员表示,两个探方至少还要向下深挖一米才能显露土层结构完整剖面,由于这块较高土层可能是由开挖二道河时的泥土堆积而成,所以得到这个剖面,对于揭开二道河的年龄之谜有着重要意义。

届时,扫垢山是否能“挖”出二道河的身世之谜,韦明铧表示,这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