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县衙门旧址 拆出越来越多等待破解的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巴县衙门旧址因旧城拆迁重见天日并得以重点保护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新发现了疑似老鼓楼的墙体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管所工作人员正在辨认古砖上的字迹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今年春节,旧址一侧的巴县征收局老楼失火。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巴县衙门档案中的《甘愿休妻改嫁文约》,上面竟有手脚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侧门上的“月水”题刻重见天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巴县衙门旧址开始断火断电,守卫人员从里面搬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新建板房派专人对旧址昼夜守护

位于渝中区解放东路的巴县衙门,老重庆的历史人文符号。

昨日,重庆城现存最老的衙门前,搭建起一间活动板房,拆迁单位派出专人进行24小时值守。

负责该地块拆迁的工作人员何文国介绍,渝中区文物保护单位巴县衙门,因旧城大拆迁大改造,迄今拆出越来越多等待破解的谜——

巴县衙门,系重庆城最后一座保留到现代的古代官衙,建于250多年前,由20多间房子围成三个四合院(大堂审案、二堂会客、三堂县太爷住家),大部分毁于抗战时期日机轰炸,目前仅剩三堂三间老房,但因它是老重庆的历史人文符号,上了岁数的重庆人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时光荏苒,岁月更迭,三间破房淹没于渝中半岛下半城棚户区,先后被改作街道企业厂房和居民住房,早已面目全非,2003年挂了块“渝中区文物保护单位”牌匾,2009年,其周边区域因旧城改造一一拆除,三间破房才重新迎来人们关注的目光。

据渝中区文管所徐晓渝所长介绍:巴县衙门原址周边老房被拆掉后,一段高六七米,类似城墙的建筑凸显出来,文管部门制止了挖掘机的施工,使这段墙体得以保留。因该墙紧邻县衙女子监所原址,有人认为这是女监的高墙;也有专家根据史料《重庆府治全图》推断,这是下半城标志性建筑老鼓楼的墙体……

就在这段墙体上,文管所工作人员发现一块古砖,砖上依稀可辨“淳祐乙巳”字样。经初步考证,淳祐是南宋宋理宗淳祐5年(公元1245年)的纪年。究竟这段墙体建于南宋,还是抗战时期修复被炸墙体挪用了周边宋代砖石,有待查考。

而在三堂侧门上方墙面,前几天又发现一处镌刻“月水”的题刻。今年春节期间,紧邻巴县衙门旧址一老建筑、原巴县征收局失火,促使有关部门加大了对巴县衙门的保护——完善周边封闭管理、断绝旧址用火用电、撤出暂住人员、安排专人24小时值守……

清代离婚男方按手印女方按脚印

巴县衙门清代婚俗档案中,一份道光年间的离婚档案上,一个名叫王德盛的男子立出了“甘愿休妻改嫁”的文约,原因竟是“年荒”让他穷得养不活老婆。文约上同时提到,两人离婚属“夫妻友好协商”。但道光四年,名叫蒲洪福的男子则是以妻子“不守妇道,不孝公婆,不敬夫主”为由离婚。

据研究人员说,在中国古代,离婚一般都是男方提出的,而且分“休妻”和“出妻”之别。一般来说,休妻表明女方并无大的过错,而“出妻”则是女方触犯了“七出之条”,是有大过错的。

奇怪的是,这两份文约不但有当事人的手掌印,还有一个脚印。对此,研究人员推测,手印是男方的,脚印是女方的,因为古代男尊女卑。而且文约上有脚印必有手印,但有手印却并不见得有脚印,这表明离婚由男方说了算,女方是否同意无关紧要。

巴县衙门档案

清代文献宝库

3月14日,四川省档案馆首次对外公布馆藏重庆巴县衙门清代婚俗档案,这些珍贵档案只是现存于该馆的11万余卷巴县衙门档案中的冰山一角。

巴县衙门档案现存11,3020卷,是国内现存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清代县级地方政权档案,以其独特的历史研究价值被中外史学界誉为“文献宝库”。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