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学之父家族墓出土绿茶 “复活”千年茶艺
在清理北宋时期一处家族墓园出土的器具时,考古专家意外发现了残存在茶具上的900年前的数十枚茶叶,为“复活”中国人千年前的茶艺生活提供了重要资料。
主持考古发掘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蕴说,被誉为“中国考古学之父”的北宋时期吕大临家族墓园出土了一批铜、瓷、石等材质的茶具,个别茶具上还残存着数十枚绿茶,部分茶叶仍呈翠绿色,而铜钵与渣斗的成对出现等,更为“复活”中国人的千年茶艺提供了重要资料。
记者在保护室看到,在一件铜钵的底部上附着的一小撮绿茶叶呈风干状,大约有20根,清晰可辨,极为罕见。与铜钵配套的是一件口侈腹小的铜渣斗,其内壁上仍能看到一些附着的茶叶。或许是化学反应的原因,铜钵与渣斗上与茶叶相邻的地方,呈现的蓝色物质十分明显。
据介绍,铜体与渣斗出土时扣在一起,属于两件套。铜钵直径约13.5cm、高5.4cm,喇叭口的渣斗则是宽沿深腹,最大口径19.5cm,高11.4cm。除铜钵底部湿附着有绿茶之外,在渣斗的宽沿与腹壁上还有残茶流淌的白色痕迹。
位于陕西省蓝田县的吕氏家族墓园埋葬着北宋金石学家吕大临与其兄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等人,他们在北宋时期是著名知识分子。吕大临的《考古图》将青铜器和青铜器铭文作为一门学问系统地进行研究,并对文字加以考证,奠定了中国现代考古学、古文字学的基础。
虽然遭遇后世盗扰,墓地仍出土了种类丰富的随葬器物,主要器形为酒具、茶具、文具、香具、饮具、仿古礼器等,反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雅生活。
张蕴说:“墓园出土了数十件主要用途为茶具的渣斗,分为陶、瓷、石、铜等材质,可谓十分讲究。至于渣斗的称呼,以前有一种说法叫它唾盂,现在看来应该叫渣斗,属于茶具里面放残茶的器具。”
中国古代人在唐宋时期一般是沫茶吃,按“茶圣”陆羽的说法叫做煮茶,即古人常说的吃茶。而这次出土的保存较好的绿茶叶,表明其时喝茶的方式不仅仅是沫茶。张蕴认为,从在吕氏家族墓看,当时有两个系列的饮茶用具,一个是常说的沫茶,是需要碾碎了喝的,另外一种就是沏茶的系列,它很接近于现代沏茶方法。
此前,考古学家在宝鸡法门寺的唐代地宫中曾经出土过一套皇帝捐献的茶具,其中茶炉、茶磨、茶筛子等一应俱全。
张蕴介绍说:“我们这次出的茶托盏较多很讲究,来源名窑有耀州窑、建窑、定窑等,虽然没有出煮水的炉子,但出土了茶炉所用的碳铲、火筷子等,造型都很精致,都有攒花。当时在沫茶系列里是以这个建窑的托盏最为名贵,贵族或高级知识分子里边最为流行,谁家里如有一个建窑的金毫或银毫盏的话,就属于非常讲究档次了,那是士大夫们优雅精致生活的象征。”
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所所长林治说:“古人喝茶十分讲究,除了茶具讲究之外,有时还需要沐浴、焚香,随性书画。吕氏家族墓出土的香具、文具等,都应是有讲究的。它从一个侧面,让我们领略到了古人仆从侍候沐香饮茶时书画人生的精致生活片断。”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