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首次出土的南汉城墙“移居”南越国宫署遗址

广州刚出土的一段南汉城墙5日凌晨被整体迁移至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这段南汉城墙是今年“五一”期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广州文德路一工地上发现的,考古专家称,这是广州首次发现南汉城墙遗址,具有重要考古价值。

此次发现的南汉城墙遗址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文德路,地处千年广州古城的中心地带。主持考古发掘的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易西兵介绍说,这段城墙长3.6米、宽2.5米,重约10吨,主体由灰黄色的黏土和贝壳瓦砾堆积,外部包裹着0.5米厚的砖墙。

城墙的精美之处在于墙砖西侧有一段散水(建于墙外,用于排渍水),宽约1米,与地面约有5度角的倾斜。这段散水全部由拳头大小的鹅卵石砌成,鹅卵石大小相近,整齐圆滑,看得出都是经过精心挑选。有专家认为,散水由鹅卵石堆砌成,表明当年文德路一带近珠江,低洼易积水,而这些卵石可能就是采集于珠江边。

从城墙出土的现场情况判断,专家认为城墙经过两期修建。第一期城墙始建年代为南汉,以灰黄黏土和贝壳瓦砾堆积相层叠夯筑,外部包砖。第二期城墙年代大约在宋代,是在第一期的基础上进行加宽加固的。

考古专家表示,这段南汉城墙可以说是广州的城建史,对五代两宋时期广州城市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同时对研究复原广州市区的古地理环境也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南汉城墙遗址上正在建大楼,城墙无法就地保存,考古工作者于5日凌晨将这段城墙迁移到了距文德路约500米的南越国宫署遗址内。建成后的南越王宫博物馆里将设一个专室陈列这段城墙,同时模拟当时的宫殿环境向观众展示。

南汉是五代十国之一,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刘岩称帝于番禺(今广州),国号大越,次年改为汉,史称南汉。南汉盛时疆域有60州,盘踞现广东、广西两省区,并远涉越南北部。(新华网广州 赖少芬)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