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墓考古因气温太低暂停 墓内冷清墓外火

曹操墓发掘暂停 周边村民大兴墓地经济(图)-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当地村民自己书写曹诗以50元一幅的价格售卖
曹操墓发掘暂停 周边村民大兴墓地经济(图)-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曹操墓地被两座4个篮球场般大的钢筋大棚保护着

昨日下午5时,夕阳下,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五社的两座“大棚”被拉出长长的影子。“大棚”周围拉着两道警戒线,有民警值勤,一群又一群的人来来往往。这两座“大棚”里面就是去年12月27日河南省公布确认的曹操墓地,编号分别为一、二号墓。本报特派记者专程前往探访。

去墓地的出租车都涨价了

曹操墓地原本是一片麦田,两座4个篮球场般大的钢筋大棚顶上吊着一排排照明用电灯泡,大棚周围拉着两道警戒线,内装多个可移动探头。警戒线外是一圈铁皮板房,门口立着“西高穴村警务室”牌子,四个民警值守,拒绝一切没有文物局颁发证件的人员越过警戒线。记者表明身份希望进入,但被拒绝。民警解释,目前墓内环境还比较脆弱、潮湿,不适宜太多人进入。

陵墓小公路对面摆摊的张姓妇女介绍,元旦以来,参观者一天比一天多。昨天上午,一个多达50多辆车的车队来到现场,噼里啪啦一番拍照后离去。搭载记者去曹操墓的安阳市出租车司机小陈说,以往到西高穴村,收35元,发现曹操墓后,就涨价为50元。他说,昨天他拉了四趟去高穴村,其中有一个香港人和韩国人。

村民日售六幅曹操诗文

发现曹操墓了,最高兴的当属西高穴村村民。张姓妇女更是精明,在大棚对面公路上搭起一个面积约四平方米的铁皮棚子,销售饮料、香烟等。两口子不识字,请人在铁皮棚子外面用白粉笔写下了“为人民服务,欢迎各界人士参观曹操高陵”的字样。

当地一王姓老人告诉记者,考古队已在此施工一年左右。开始大家都不知道在发掘曹操墓。在当地人印象里,倒是有一些曹操墓的传说,但都是在10多公里外的西门豹祠。约半年前,突然听说考古队发掘出一块玉牌,写着曹操的名字。当地村民高兴得不得了,开始疯传,曹操墓原来在西高穴村。墓地附近几家人开始张罗开店卖点小商品,其他人则在谋划征地补偿费有多少。

如今,当地村民人人坚信曹操墓就在本村,并人人替曹操做起正面宣传,都说曹操不是奸臣,是个好皇帝。当地赤脚医生添永波还专门临摹曹操的诗歌,与人合伙在陵墓警戒线外销售。他告诉记者,摆摊3天来,平均一天能卖6幅字,每幅50元。

昨日傍晚-9℃的气温里,冷得记者感觉耳朵都要掉了,但10余个当地小孩子还守着铁皮棚子大门,兴高采烈地打望。记者故意开玩笑说:“人家都说这个曹操墓是假的哦。”孩子们立即不依,盯着记者高声尖叫反对。

墓地已暂停施工

昨日,记者在警戒线外看到,20来米外的墓坑冷冷清清,黑灯瞎火。值勤民警说,考古工作元旦即已停工。据悉,目前2号主墓已处于清扫扫尾阶段,极有可能还会有新证据发现的1号次墓则因气温太低,要避免开挖后积水冻坏墓壁而暂停发掘,何时开工尚不清楚。

当地村民介绍,墓坑现已掘出至少8米多深。墓地坐西向东,墓道呈斜坡状,墓道两壁呈阶梯状逐级内收,长长的墓道由一层层夯土夯打而成。夯土层次分明,十分均匀、精致、细密,从墓道最底部一层层夯打至地面。

目前,警方对曹操墓流失文物的追缴正在抓紧进行。记者在西高穴村沿线看到,到处贴满了安阳市公检法部门的联合通告,敦促盗掘西高穴曹操墓的违法犯罪嫌疑人员投案自首,上缴文物,对举报线索人员的悬赏最高达10万元。

据悉,自2006年以来,西高穴村已被5批盗墓贼闯入过。村民透露,目前已被抓获的盗墓分子有38人。考古专家介绍,根据发现的该墓盗洞痕迹,最早的盗墓贼可追溯到清朝以前。

曹操墓主真实性

DNA鉴定不能完全判定

对于是否可通过后人DNA鉴定来准确判断曹操墓主人的身份的问题,记者连线了中国医科大学法医物证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丁梅教授。

丁教授介绍说,目前考古学研究中常用的DNA遗传标记是线粒体DNA分析,但线粒体DNA是母系遗传,无法用于“父子”关系的鉴定。Y染色体特异区的遗传标记具有男性伴性遗传的特征,即同一父系的所有男性个体应具有相同的单倍型。因此,即使“曹操墓’墓主的遗骸和曹操之子曹植的遗骸检出相同的Y染色体遗传标记,也仅能证明他们具有共同的父系祖先,而不能确定为父子关系,况且,上世纪出土的曹植尸骨现已下落不明。

记者手记

曹操与重庆也有缘

本报记者千里追曹操,是因他与重庆有特殊缘分。曹操墓新闻刚曝出,我市江津石门、仁沱、巴南鱼洞等地曹姓一脉,即提出可能系曹操后人,希望认祖归宗。明末清初,持续百余年的湖广填四川大移民,曹操部分后人彼时随之移居重庆。

1800年前,魏、蜀、吴三分天下。割占北方的曹操,最大敌人并惺惺相惜者始终是雄踞长江上游重庆的刘备等人。如今,白帝城、张飞庙、石宝寨等曹操对手遗迹,正述说着历史的风流与豪迈。南北呼应。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