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宫”明日正式开馆 八百岁“南海一号”见世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南海一号”出土的鎏金虬龙纹环。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躺”在水晶宫内的“南海一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南海一号”效果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海底沉睡多年的石锭重见天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张万星向本报记者介绍情况。

800多年前的某一天,一艘漂亮甚至可以说是豪华的商船载着精美的瓷器、丝绸等货物,从中国南海沿岸出发,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朝着预定的目的地行驶。不幸的是,那次航行,不像以往那样顺利。在行至今天的广东省台山市和阳江市附近海域时,发生了不可预知的灾难,商船沉没了。这一沉,就是800年。

一艘古船,沉睡了800年;一个故事,封存了800年。

一段历史,在800年后的今天,随沉睡的商船一起被打捞出水,而一同出水的不仅有精美的瓷器,还有人们心中的疑问和惊叹。

12月24日,花费2亿元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将正式开馆,迎接八方游客,而沉睡800年的南宋商船就存放在里面。21日,记者前往阳江闸坡十里银滩,一探博物馆究竟。在即将开馆之际,本报记者为即将走进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江门市民,客串当一次“导游”。

●现场探访

“南海一号”“躺”在水晶宫里

已出土200多件文物

在阳江闸坡,沿着海滨路驱车而上,车辆顺着新开发的环山公路行驶,不久,矗立在海陵岛的十里银滩上、宏伟靓丽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远远望去,气势宏伟的博物馆犹如几艘古船的龙骨,整体既似起伏的海浪,又如展翅的海鸥,与十里银滩和湛蓝的大海交互辉映,华美而壮观。

车子慢慢向前,在博物馆的正面,可以看到五个椭圆形的拱,或并列,或交错,起伏有致,像5艘停泊在港湾、随时蓄势待发的船。咖啡色的玻璃幕墙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颇有“水立方”的动感和美妙。

水晶宫中看沉船

进入展馆大门,迎面而来的是一股浓郁的海洋文化氛围。序厅中精心布置的海螺、模拟的沙滩、美轮美奂的文物、船舶造型的展台等等,都给人以极大的震撼,让人感受到设计者独具的匠心。

穿过序厅左转,进入博物馆最大的三号宫,这也是“南海一号”存放地。其主体是一个巨型12米水深玻璃缸体,水质、温度及环境都与沉船所在的海底环境一样,因而得名“水晶宫”,“南海一号”静静地“躺”在水晶宫里的海水中。透过透明的亚克力胶板和透明度尚不太好的海水,能隐隐约约看到露出水面的包裹沉船的钢制“沉井”的一角。同行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副馆长张万星介绍说,等时机成熟时,游客便可在观光走廊内看到水下考古人员现场发掘、打捞文物的情景。在水晶宫的两侧,游客还可以看到打捞自“南海一号”的瓷器等珍贵文物。

在水晶宫的上层,也就是考古平台上,通过试挖掘期间清理出淤泥的4个探方,可以清晰地看到古船两边的船舷。

展览区内赏文物

绕过粗大的缆绳、巨型的“船舷”,进入博物馆的另一侧,即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和文物展区。这是博物馆专门划分出的精品展、一般文物展和本土文物展三大展厅。展厅内,海洋文化、船舶文化、陶瓷文化、宗教文化和本土文化等相互交融的展示布局引人入胜。

在展厅内,200多件文物静静地“躺”着,无声地向人们讲述800年前的那段历史。据悉,目前展出的文物有200多件,其中包括从“南海一号”打捞出来的金戒指、金环、各种瓷器等。精品展区的瓷器,每一件都造型独特,工艺精美,绝大多数文物完好无损。一双安放在海水中的鎏金虬龙纹环,口径比普通家用饭碗还大,两端都雕成了龙头形状,豪气十足。在本土展区,可以看到本土的广东铜鼓王——周亨铜鼓。

在精品展区的一侧,展馆还特别布置了“水下考古”的专业展览,在类似于海底世界一样的展馆中,脚下的玻璃下面是散布的海螺,两侧则是水下考古的相关图片、文字介绍,展厅尽头,还有仿真度极高的“水下考古模特”,向你展示潜水员海底作业的场景。

馆内设计匠心独运

博物馆内,靓丽的水晶宫与其他展览馆交相辉映,弧度柔美的拱与拱交错相连,点缀其间的船与帆随处可见。适时的点缀和场景营造,让人时时、处处感受到人在船中走、船在海里行的意境,如进行了一场穿越800年的海洋文化之旅。

张万星告诉记者,因为12月19日到23日,是闭馆修整期间,馆内大部分声、光、电设施以及多媒体展示、电子触摸屏和三维模拟部分都没有开放,到开馆时,这些设施将全部打开,届时,参观效果将会更好。

●馆内看点

【水晶宫】

沉船真容面纱正待揭开

专为“南海一号”打造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中,最让游客期待的莫过于古沉船了。在水晶宫中,游客可以看到“南海一号”古沉船仍在巨型钢箱中。在水下观光走廊,可以透过30厘米厚的透明的亚克力胶板看到“南海一号”沉箱的水下剖面,站在考古平台上,则可以清晰地看到沉船船舷,以及“南海一号”在海底的原始地貌、沉船状况,将来还可以参观考古工作人员进行水下考古作业的情景。

水晶宫中的古沉船和船内出土文物被称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南海一号文物】

一场视觉盛宴

位于博物馆1号展厅上层的精品展区摆放着20多件从“南海一号”打捞出水的精品文物。包括福建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窑系及龙泉窑等著名窑口的精美瓷器,其中福建德化窑的宋白釉葫芦瓶、宋白釉喇叭口瓶十分精美,雕花图案流畅,引人注目。此外,还有一些漆器、铜钱、锡碗、金手镯、金环等精美文物。

博物馆开馆后,将有200多件精选文物展出,包括本土文物和“南海一号”出水文物,其中很多文物是填补空白的,在以前的研究、历史文献以及考古记录中都没有出现过。这些文物以后将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更新,随时可满足游客的参观需要。

【本土文物】

擂响周亨铜鼓

博物馆一楼2号展厅展出阳江本土文物,其中最吸引眼球的要数周亨铜鼓。铜鼓的真品用透明玻璃罩保护着,旁边有个仿制品,游客可以抡起大锤敲打这面仿制的铜鼓。

据介绍,周亨铜鼓是今年4月份出土的,年代为东汉时期(公元25年—220年),在已发现的古代铜鼓中,鼓面径宽名列全国第三位、广东第一位;鼓身高名列全国第一。从铜鼓的造型、纹饰、鼓耳和立蛙等特征,可判断其属于北流型铜鼓,年代为东汉时期,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铜鼓,属于“国宝“级文物。

●游客须知

全年开放

没有节假日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馆期间,分两个季度开放。在每年的3月至11月份,从早上9:00开始售票,到下午5:00停止售票,闭馆时间为下午5:30。每年的12月至次年2月份,从早上9:30开始售票,到下午4:30停止售票,下午5:00闭馆。全年开放,没有节假日。

博物馆门票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全票:80元一张;一种是半票:40元一张。阳江市民以及中小学生凭身份证和学生证即可享受半价优惠。对残疾人、1.2米以下儿童及70周岁以上老人等特定人群,门票全免。

●特色

博物馆已成为

广东省地标性建筑

张万星介绍说,耗资2亿多元打造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是为“南海一号”专门设计建造的,这也是建国以来由省财政投入在省会之外城市建设的最大项目。

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9409平方米,分为观众开放区和设备功能研究区两大区域。博物馆以中国海洋文明史和海上贸易史为主线,通过文献、图片和文物等方式立体呈现中国水下考古作业的发展历程和考古成果。

张万星说,博物馆从选址、设计到建设都很有特色。首先是选址方面,博物馆坐落在阳江闸坡海陵岛上的海滨浴场——十里银滩上,使文化品牌和自然景观交互辉映。

在设计上,博物馆采用了全新的设计理念,在外形上,加入造船元素的龙骨结构,采用高架与接地相交错的橄榄式结构,将寓意与写实相结合,使其外观独具特色。博物馆的外观,采用凝重的深灰色,与金黄的沙滩相互辉映,气势恢宏。在其立面,深咖啡色的玻璃幕墙上点缀着大大小小的“气泡”,使整个博物馆外观既凝重又动感十足。此外,博物馆的南北两端各有一道栈桥,使之更像一艘蓄势待发的船。

在功能上,博物馆动、静分开。博物馆由5个大型椭圆形展馆组成,1号、2号馆为展厅,3号最大的馆是水晶宫,安放“南海一号”,这3个馆是动态的展厅。4、5号馆为办公人员工作室及“精品馆”,供工作人员作研究和保护文物之用,是静态的。据介绍,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已成为广东省地标性的建筑。

●试开馆

游客络绎不绝

张万星告诉记者,每年的10月份之后都是海滨旅游的淡季,但是今年,随着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建设,今年阳江闸坡的旅游可以说是淡季不淡。12月2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试开业,广大游客、市民翘首以盼的“南海一号”展馆首次向公众开放,开馆一小时内就吸引了包括来自珠三角等地区的1000多名游客。此后,每天来观光旅游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可见,“南海一号”的影响力已逐渐显现。

张万星介绍说,花费2亿元的博物馆是为“南海一号”古沉船量身打造,以“南海一号“的保护、发掘、研究、展示为主,是世界首例将水下考古的发掘现场引入博物馆展示部分的动态博物馆。游客通过参观博物馆,可以了解考古、造船史、海上丝绸之路史,同时还可以传播海洋知识和造船技术。

据悉,为了让社会各界能尽快目睹“南海一号”的风采,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近几个月以超常规速度完成了土建、装修、水电安装、设备调试、安防消防等工程。预计本月24日正式开馆后,游客将会更多。

●揭开真容

还需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展馆方为满足游客好奇心,在试开馆期间,将水晶宫的海水放低,露出60到70厘米左右的船舷,游客在考古平台就可看到“南海一号”船舷。

据张万星介绍,“南海一号”试发掘从今年8月18日开始,在沉船顶部划了4个探方,进行清淤泥、试发掘。目前发掘的面积只有16平方米,最深的只有1.2米,浅的在60—70厘米左右,从试发掘情况看,“南海一号”船体木质结构没有被碳化,保存完好。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已经发掘文物200多件,目前已经把其中的一些精品放在水晶宫长廊上向观众展出。

张万星说,初步决定试挖掘工作从顶部、局部开始,然后逐步扩大范围,最后争取将沉船顶部的淤泥全部清掉,让游客弄清古沉船的内部结构,看到其“真容”。“这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目前没有时间表。”张万星说。所有发掘工作都必须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专家们必须先了解沉船木材的性质、状况以及保存情况,对暴露在水体中的木质进行保护、加固,使之更加稳定,然后逐层逐块清除、切割掉沉船上的淤泥,这一步骤要根据研究进度,逐步进行。“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会随时发现新情况,然后不断进行研究、调整。”张万星表示,随着研究的进展,国内甚至国外的很多文物保护单位都会参与进来。

“目前,我们的保护措施、条件以及技术都达不到要求,还需要进一步分析论证,现在不能为了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强行对古船进行发掘。”张万星表示,考古工作是动态的过程,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延伸和推进,游客对“南海一号”古沉船的了解,也会不断更新、变化。

●交通指南

江门—佛开高速—开阳高速—白沙出口—S277线往闸坡—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江门—沿海高速—雅韶出口—雅白连线(雅韶—白沙)—S277线往闸坡—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江门—佛开高速—开阳高速—沿海高速—雅韶出口—雅白连线(雅韶—白沙)—S277线往闸坡—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馆内参观路线:

序厅→水晶宫一层(观光走廊)→水晶宫二层(考古平台)→一号展厅下层(海上贸易文化交流展区)→一号展厅上层(珍品展厅)→二号展厅(本地文物展区)

●遗憾

“南海一号”本该存放于江门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张万星对记者说出了藏在心中很久的话:“记者同志,说点题外话,面对‘南海一号’,我感觉我是江门人民的罪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南海一号’其实是在江门的台山海域。所以,江门的同行对我还是有点看法的。”

其实,在记者采访张万星之前早已获悉,“南海一号”沉船之处确实就在台山海域。是台山人和江门人不知道,是台山人和江门人没有这种历史文化眼光吗?可以肯定地说:不是。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今天这样的局面呢?其中当然有许多客观的因素。无论怎么说,“南海一号”没有存放于江门,这都是个遗憾。

张万星说,其实江门还是有很多好东西的,特别历史文化这方面,像开平的碉楼、台山的洋楼、新会的梁启超故居等等。然而,记者想,江门有了“南海一号”也不多呀,况且“南海一号”本来就处在江门的台山海域。说得不客气些,是江门人自己亲手将“南海一号”送给了阳江人民。这是无法弥补的遗憾。从江门地处珠三角的地理位置和发展旅游产业方面来说,这对江门是个巨大的损失。

当然,不论“南海一号”在阳江还是在江门,都是属于国家的,相信江门人民也有这种胸怀,何况江门和阳江若干年前也是一家人!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