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墓填补巴州考古空白点(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为刚刚清理过地表的古墓葬形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竖穴土堆侧室墓中,工作人员正在发掘殉葬马

天山网讯(记者姬长伟摄影报道)一座座古墓,一件件马具饰件和箭镞,还有一片片马骨……千年流淌的开都河没能发现的这一切,正在因一项抢救性文物保护发掘工作而被“唤醒”和“复苏”。

自4月下旬以来,由自治区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周金琳率领的一个考古队,悄然在开都河上游的小山口地区进行排兵布阵,在其中的和静县巴润哈尔莫墩镇,已发现突厥时期的古墓葬130余座。

5月23日,周金琳告诉记者,为小山口水电开发项目做前期的抢救性文物保护发掘,目前她所率领的自治区考古队,已在将来的电站蓄水区发掘清理古墓40余座。这些墓葬虽然随葬品匮乏,但是每座成人墓中都有马骨、锈蚀了的马具饰件和疑为铁箭镞的物品出土,马的意义在这里显得非比寻常。

周金琳说,已开掘的这些古墓葬多为竖穴土堆侧室墓,还出土有一枚唐代钱币和少量陶器,据此可以初步推断这片墓地的年代应在南北朝至唐这个距今1500年左右的时段中。从墓主人的遗骸来看,他们的鼻梁都挺高,不太像蒙古人种。再从墓葬的密布程度上来说,1500年前,这些古人似乎已经处于定居或半定居的状态。

据史册记载,北周保定二年(562),突厥叶护室点密受册为西面可汗,建牙帐于鹰娑川畔的白山(今和静县巴音布鲁克草原)一带,至唐显庆二年(657),阿史那贺鲁被唐朝伊犁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攻灭。次年,唐朝将突厥鼠尼施部的“男女万余人”,安置于鹰娑川,设置鹰娑都督府进行管理。上述时期,堪称古代和静山区的“突厥时代”。周金琳以为,在和静乃至巴州,1500年左右突厥时期的考古资料原来是个空白。现在,自治区对和静县巴润哈尔莫墩镇130余座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有望填补这一考古空白点。

抢救性文物保护发掘工作拟于7月初结束,将来的文物发掘报告还会告诉人们更多的考古信息和文化信息。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