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认为:红山文化兴衰可能与地域土壤关系密切

被誉为“中华民族文明曙光”的红山文化,为何没有像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那样绵延连贯而突然消逝?辽宁省牛河梁红山文化研究院院长李书敏日前发表论文认为,红山文化区的兴衰与地域土壤关系密切,原始农业开发过度可能导致了红山文化的没落。

李书敏说,在距今8000年到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决定原始农业是否发达的因素有二:一是劳动对象,即土地是否适合开垦耕种;二是劳动工具,即农具是否高效。在这两个方面,红山文化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其他史前文化难以与之相比。

李书敏解释说,红山文化区域地处燕山南北的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河北北部的广大地区,这里古称冀州之地。《尚书》中曾有冀州“厥土惟白壤”的记载,意思是这里有白色的沙土地。白沙土壤远比黄土地、红土地和黑土地松散而柔软,在以石器、棍棒为工具的时代最易于农业开发。同时,考古发现红山先民已经学会打磨并使用大型翻土工具石耜。

李书敏认为,正所谓“成也白壤,败也白壤”。白沙土壤虽然易于开发,但水土保持不好,肥力较差,在长期过度的开发下,产量下降是不可避免的。而当农具从石器发展到铁器、农业生产不仅靠人力还增加了畜力之后,黄土地、红土地、黑土地等土质黏重的劣势变成保肥保水的优势,史前农业中心必然随之转移。传统农业阶段开始后,红山文化的优势不在了,红山文明也就迅速衰落了。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