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发现明朝烽火台 为迄今发现最大最完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烽火台三面环海,俯瞰万安古城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近观烽火台

五百多年过去了,而这座烽火台依然像一个手持长矛、披挂甲胄的卫士,威严矗立在山顶,守护着身后的古城……这就是福清市文体局文物普查时,在东瀚镇万安村发现的一座明代烽火台。

70岁高龄的福建省博物院研究员王振镛现场考察后说,这是我省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烽火台。

昨日,福清文体局文物普查负责人毛胤云向记者讲述了偶然发现这座烽火台的过程。

考察古塔时,偶然发现对面山顶的“碉堡”

“发现这座明代烽火台非常偶然,当时我们正在海边渔村考察万安古塔。”毛胤云告诉记者,当时他爬到万安古塔最顶楼时,发现对面山顶有个石头垒起的“碉堡”,从远处看,这些石头挺光亮的,好像刚堆上去不久。

谁会在这么高的山顶堆“碉堡”呢?带着这个问题,敏感的毛胤云就向当地村民打听详情。村民们告诉他,这座“碉堡”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了,村里最年长的村民都无法说出它的来历。

听了介绍,毛胤云觉得这堆石头“大有来头”,于是雇了一个放牛的老农,沿着崎岖的山路往山顶爬……宅山海拔150米左右,北面靠山,东西南三面环海,在山顶上瞭望视角极佳。

“到了山顶,我被眼前这个古老建筑惊呆了,这是一座保存十分完整的烽火台!”毛胤云说。福清史料曾记载,明代,福清屡遭从海面来的倭寇袭击,当年为了抗击倭寇,按“五里一墩、十里一城”在沿海建造海防工事。史料称在福清海岸沿线共建造27座大小不一的烽火台。

此前发现3座明代烽火台,都不如东瀚这座

福清文体局在以前的几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仅在江阴镇下石村发现一座明代烽火台。在第三次普查中,陆续发现沙埔锦城村烟墩兜自然村、西山村以及新厝镇双屿村过桥山等另外3座明代烽火台,但规模和保存都不如东瀚镇万安村这座烽火台。

宅山顶上的这座烽火台为覆斗形结构,用块石垒筑而成,顶部呈长方形造型,烽火台的烟墩高为5米,底座各边长约12米,顶部开口各边长约8米。顶部用于点火的灶坑长2.3米,宽0.65米,深0.5米。烽火台的烟墩只有东西侧石块塌陷一小部分,其他主体包括旁边的灶坑都保存完好,就连依附烟墩旁的营房和草料房还留有部分墙体。

“就在这个烽火台上,当年肯定有3至5人在这里长年值守,一旦发现海面上有不明船只进入,白天燃放狼烟,夜晚点火或鸣炮示警。”毛胤云说。为了得到权威印证,毛胤云专程

请来自己的老师,也就是福建省博物院研究员王振镛,一起对这座烽火台进行详细考察。“这座烽火台的发现对研究明代海防工事、福建抗倭史都有极高的参考价值。”王振镛说。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