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座清代民国建筑现宁波 中西合璧难得一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近日,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我市东钱湖镇殷家湾地域发现了五处清代至民国时期建筑:郑氏宗祠、殷湾十四间走马楼、殷湾二十四间、西村老二十四间及四古山四间走马楼。考古专家表示,这说明殷家湾在当时东钱湖建筑史上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郑氏宗祠:“九进十明堂”闻名浙东

郑氏宗祠位于东钱湖镇莫枝西村,是一处清代祠堂建筑。郑氏宗祠南北长58米,东西宽35米,仪厅和正厅均为五开间硬山顶,抬梁穿斗混合式,正厅前廊双卷棚,用料硕大,雕刻精致。据东钱湖镇文化站站长胡志明介绍:“郑氏宗祠有两处独特之处。首先是它除了主楼外,两边还配有偏房,共有九座大房子和十个天井,素有‘九进十明堂’之称,这种格局的祠堂在宁波地区尚属首次发现。此外,一般规模如此大的宗祠都有戏台,而郑氏宗祠却没有,究其原因,因郑氏宗族人丁兴旺,每到做戏时祠内便无法容纳,只能到祠外另搭戏台。”

据考证,郑氏宗族第一代始祖本籍河南荥阳,距今有600多年历史,迁移至殷湾选址殷湾西村(今属莫枝村)建祠,后几经改建修造,终于造就了规模宏大的郑氏宗祠。郑氏宗族中以宋代郑清之官至宰相闻名,另有官至兵部侍郎、吏部尚书者。

殷湾十四间走马楼:中西合璧难得一见

殷湾十四间走马楼位于东钱湖镇殷湾东村,为民国时期典型风格建筑。整座建筑东西长35米,南北宽23米,内设前、中、后三个天井,由东西五开间及南北两侧厢楼组成四合院,共计14间。由于二楼阳台四周贯通,由此得名“十四间走马楼”。胡志明介绍:“整座建筑中宽2.3米的西式风格正墙门,牢固的硬山顶、穿斗结构,整齐的瓶式阳台栏杆、精美的檐下雕饰、完整的花格门窗,明显有外来文化影响的痕迹,这种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结合的建筑在民国前没有,在宁波大市范围内也难得见到。”

据介绍,原房主孙祖英早年在武汉、上海一带经商,并入股“上海三友实业社”,同时在本村开大型酒坊,相当富裕,1936年为其两个儿子建走马楼,如今居住着八户人家。

殷湾廿四间、西村老二十四间: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

殷湾廿四间位于殷湾村,为清早期建筑。整座建筑东西长35米,南北宽38米,为硬山顶重檐二层楼房,穿斗结构,由五开间东西楼、七开间南北楼组成,共计24间,由此得名“殷湾廿四间”。

殷湾廿四间的地面全部铺设石板,其中宁波特有的红色梅园石颇为引人注目,另外燕窝状的木质窗座雕有祥云,非常气派。胡志明介绍道:“这些石板长4.5米,宽0.5米,厚0.3米,如此大的用料实属罕见。另外,虽说有24间,却只有西楼两侧设二盘步梯,供房主上下楼用。这充分显示了房主的雄厚财力。”

距“殷湾廿四间”约300米的莫枝西村还有一座早建十几年的“廿四间”,且属同一房主,得名“老廿四间”,其建筑规模稍小于“新廿四间”。

据介绍,新、老廿四间是目前在同一地域新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清早期建筑。胡志明认为:“新老廿四间封闭的天井式的建筑布局,一方面体现了‘和’的理念,另一方面冬暖夏凉,此外整座建筑只有两个通道,且非常安全。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建筑规模及气势,在宁波十分罕见,为后人研究清早期典型建筑风格提供了第一手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据初步考证,新、老廿四间原房主郑公(国)文,为早期殷湾村有名的生意人,“新廿四间”为其儿子而建,“老廿四间”由自己居住。

此外,还发现了位于莫枝村的民国时期建筑“四古山四间走马楼”。整座建筑布局独特、小巧玲珑,具有较高的艺术、科学、研究价值。该走马楼原房主不详,现居住着两户人家。

胡志明告诉记者:“新发现的这五座建筑都属于东钱湖畔殷家湾地域,反映了当时殷湾人在东钱湖畔经济富裕、有较高的地位,这也印证了东钱湖的一句老话:‘陶公山一山,不及殷家湾一湾’。”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