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宿州惊现高级首领墓 2000年前就有熨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有新的发现,旁边可见陶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部分出土文物

据了解,同时,这是我省首次发现龙山时期的部族高级首领墓葬。而墓葬的水平也说明,4000年前我省北部地区的文明发展程度已经相当之高。

重大发现

高级首领墓现身

昨天下午4时,记者在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陪同下,来到位于宿州市桃源镇大吴村芦城孜自然村的古墓发掘现场。还没到工地,正在附近工作的工人告诉记者:“刚才有重大发现,出土许多陶器。”许多附近的村民得到消息都纷纷赶来观看。

记者在一个约20米深的土坑边看到,几名考古人员正在现场查看,他们的脚边就露出部分陶器。

参与考古发掘的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处墓葬是在今年7月26日被发现的。在8月20日,发掘露出墓穴,现场周边没有发现盗洞。当时,经过有关专家几次勘查考证,认为是一处东周时期的墓地,随后立即展开了抢救性考古挖掘。

昨天,考古人员在挖掘过程中发现,该墓内积石积炭,一棺一椁,墓室构造十分讲究,说明该墓主人当时身份很高。下午4时,考古人员对发现的陶器判断,该墓可能是龙山时期的一位高级首领的墓。因为该墓采用积石积炭的处理方式,而能造“积石墓”的不是一般人。同时,在棺和椁之间采用的青膏泥,该泥能够封闭空间,减缓空气对尸体的氧化,而且可以防盗,说明主人生前应该是地位显赫。

有关人士介绍,已考古发掘过的固始墓、曾侯乙墓、中山王陵和魏王陵均属大型墓葬,这些墓都有椁室,有的为重棺。椁内外大都积石、积沙、积炭。经过对出土文物的逐步清理考证,可初步认定这是一处龙山时期的墓。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蚌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捉鱼使用的骨刺

抢救发掘

遗址跨越数千年

记者了解到,新发现的龙山古墓就位于大吴村芦城孜自然村东南部一个庄稼地周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领队贾庆元说:“在大量调查、勘探的基础上,我们在该遗址发掘面积3500多平方米,发现了内涵丰富的龙山时期遗存,并在遗址区内确认了这座龙山时期的古墓。这座古墓填补了安徽省内没有史前高级别古墓的空白。”

据负责此次考古的贾庆元介绍,因为皖北矿业集团钱郢孜煤矿要修建的铁路专运线需经过总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的芦城孜遗址中部,为抢救性发掘,经国家文物局的批准,自今年6月开始,省考古部门便对铁路专运线途经的遗址部分进行抢救性发掘。贾队长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初,他们曾经试发掘过一次。

贾队长告诉记者,芦城孜遗址是个时间跨度非常大的遗址,其最早追溯到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随着地层的延续,经过商、周、汉、唐直到近现代,是个文化遗存非常丰富的遗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铜熨斗

铜质熨斗

2000年前的时尚

据贾庆元介绍,经过数月的紧张发掘,皖北矿业集团钱郢孜煤矿待修的铁路专运线途经的芦城孜遗址发掘已接近尾声。不仅发掘面积达到3500多平方米,而且已经出土各种文物600件。这些文物中除了铜器、铁器、陶器外,还发现大量动物骨骼及打磨精细的骨器和蚌器。

有关人士认为,蚌镰的发现,说明早在4000多年前,这里的先民就开始用“镰刀”进行收割。

在众多出土铜器中,一前端呈平底碟状,后端有手柄的铜器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注意,原来这是一款古老的熨斗。贾队长说,古人一般在前端平底碟状物中添加木炭等热源,然后手执长长的把柄对衣服进行熨烫。考古人员说,按照史料记载,世界上最古老的熨斗应该是3000多年前,古人用陶土制作的熨斗。此次发现的汉代铜质熨斗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改进,用起来效果要比陶土熨斗效果好很多,这也是历史进步的表现。据了解,发现距今2000多年的铜质熨斗,这在安徽考古史上还不多见。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