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堂侄墓存三大悬疑 碑上只留“岁仲夏之吉”2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兴城新发现的吴三桂堂侄吴应玮的墓碑引起人们关注,并留下很多疑团等待破解。记者 冯玉兴 摄

吴应玮的墓碑只有0.8米长、0.45米宽,与其他墓碑相比就显得非常小。吴应玮的墓却带给历史学者们种种疑惑,现今至少存在三大疑点:

疑点1

墓碑上为何没有刻立时间?由于墓碑上没有刻写立碑时间,只留下了“岁仲夏之吉”五个字表明立碑的季节,这很难判断墓葬的精确年代,只能根据吴应玮的辈分和大致生活年代,估算在清代康熙早期下葬。

疑点2

墓碑上为何只有男性墓主人一人?中国传统习惯大多是夫妻合葬,有的即使妻子早逝尸体无从寻觅,也要在墓碑上用某种形式刻上墓主人妻子的姓氏。墓主人的妻子葬在何方?如果晚于吴应玮去世,那么为何不与丈夫同葬一地?

疑点3

墓碑的发现地在山的阴坡,且墓葬周围没有发现其他墓葬,墓葬比较简单,是否是墓主人后代的有意掩饰?按照古代丧葬习惯,官绅墓地一般选择山的阳坡。此墓没有出土随葬品,这与墓主人“奉政大夫”的身份不相符。

一村民在用推土机平整土地时,推出吴三桂堂侄的墓碑,随后发现其墓葬。

墓葬是单人墓,立于山的阴坡,没写立碑时间。考古人士分析,可能因为怕报复,其家人将墓葬悄悄地迁到这里的。

墓碑是在葫芦岛兴城市一处山坡下挖出的,碑身写着“皇清诰封奉政大夫显考吴公应玮之墓”。

文物部门通过考古勘探发现,墓碑发现地即为墓葬所在地,墓葬虽有局部破坏但轮廓可辨,墓葬规模不大,由于下葬时在棺椁周围设置了木炭层,因此木质棺椁并未完全腐烂,墓葬为单人独葬,墓室很小,除了放置棺椁外未发现随葬品,墓主人为男性。

出土的墓碑成为确认墓主人身份的唯一证据。葫芦岛市历史学会副会长张恺新和考古人员通过对碑文和吴三桂家族历史的研究得出结论:墓主人是一位官员,吴应玮是吴三桂的堂侄,生前担任的具体官职不详,死后被追封为五品奉政大夫。

葫芦岛市文物工作者推测:吴三桂堂侄吴应玮,很可能在吴三桂反清前去世并被清廷追封官爵。吴三桂起兵后,其家人为了避免吴应玮的墓遭破坏,将其迁到僻静的山坡处,甚至没写立碑时间以掩人耳目。

随着吴氏家族的破败,吴应玮的儿子带着母亲远走他乡,最后也没有回到兴城寻找父亲的墓地,吴应玮夫妇的合葬也就无从谈起。

当地文物专家正在加紧破解这些谜团,同时也希望国内文史专家结合吴三桂及吴氏家族历史提出见解,以尽早揭开种种迷雾。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