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物考古

寄生物考古学是把寄生物学引入考古学研究,利用寄生物学理论、方法和手段来为考古学服务,通过对考古遗址中寄生物材料的分析来研究古代人类行为模式、健康状况、卫生状况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的科学。它的开端可以追溯到1910年RUFFER在3200年前的埃及木乃伊中血吸虫卵的发现,有将近一百年的学科历史,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它才作为一门考古领域的学科真正的迅速发展起来。到如今,寄生物考古技术日益发展,研究对象更广泛,材料越来越丰富,所能提取的潜信息也越来越多,它在考古学上的研究前景主要有:通过寄生物遗存分析,为复原古代气候环境提供信息;反映古人当时的生业模式,迁徙路线等信息;揭示古代人类的饮食健康等情况以及映射当时的社会状况;为研究寄生虫病学,流行病学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等。

寄生物考古学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农业起源与初步发展的新石器时代,古人从采集渔猎的生业模式转入以农业为主的生业模式,定居生活和人口密度的增加,给多种寄生虫病的传播和流行提供了条件,寄生虫病的患病率大大增加,多种家畜的驯化过程完成,一些以这些家畜为中间宿主的寄生虫的生活方式,也在这时期形成。因此,对新石器时代的寄生虫病的考古研究,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人类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进而为讨论当时人类生业模式的构成和社会组织结构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国外主要的寄生物考古材料为人体木乃伊、干尸的腹部内含物、粪化石、粪土堆积等。在我国,木乃伊、干尸的遗存很少发现,人类粪化石、粪土堆积在考古发掘中也极为罕见,如何选择有效的技术路线切入,开展此项研究,成为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谢仲礼 生物学与考古学的最新结合 考古,1993,(11)

张居中,任启坤 寄生物考古学简论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年2月

张居中 蓝万里 寄生物考古新进展 中国文物报 2009年7月10日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