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滨文化

马家浜文化因浙江嘉兴县马家浜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包括浙江吴兴邱城、桐乡罗家角、江苏吴县草鞋山、常州圩墩等遗址。墓葬盛行俯身葬,有些尸身头骨用陶器覆盖。

1961年,南京博物院在江苏省古遗址调查中在江阴护城河北岸发现一处古文化遗址。遗址面积东西长近300米,南北大部叠压在黄淤土之下,己暴露的最宽处约30米,文化层距地表深约1米左右。遗址西部发现红烧土块和墓葬。出土有石斧、石锛和表面施红色彩衣的红砂陶鼎以及陶钵等遗物,属于马家浜文化。而后来在江阴石庄乡高城墩也出土有红陶鼎足、红陶残片等马家浜文化的遗物,这些都证明了6000多年以前的江阴已经出现了最早的原始聚落。

马家浜文化时期,江阴的原始先民处在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期,这个时期,先民们开始使用磨制石器,开辟农田,种植水稻,并烧制陶器,过着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家畜饲养和鱼猎的经济生活。

江阴地处滨江,草木丰茂、气候温暖湿润,先民大多选择在高爽的岗地上营建旁屋,周围有水塘、河流等水源。当时用来盖房子主要是竹、木、草和泥巴。挡风避雨的家有了,先民门也开始定居下来。当时的先民已开始了最早的男耕女织。水稻开始在这片土地上出现。男人们不只是捕鱼打猎,而是开始用经过简单打磨后的石斧,石锛等原始农具种植水稻,而女人们除了采集核桃、杏、梅、菱角等野生植物,也开始学会利用野生葛纤维纺纱织布,做成衣裳,到后来崧泽文化的遗存江阴周庄龙爪墩遗址出土的陶纺轮就证明先民们已掌握了最原始的织布技术。而这个时期,作为农业的副业,家畜饲养业也开始出现了,先民们开始饲养猪、狗和水牛。

制陶业是当时妇女从事的一项重要手工艺,她们用手制的方法,烧制成夹砂陶和泥,下面生火,用来烧煮食物。当时的陶器制作还较原始,火候较低,陶器表面大多素面,极少装饰。

马家浜文化时期,先民们已制造出玉,呈圆形,周边有一缺口,用以夹在耳边作为妇女的装饰,稍晚又出现了玉璜。玉磺呈半环形,两端各钻有小孔,可系绳挂于胸前作为饰品,可以推测,那个时候,先民们已有了一种朦胧的爱美的意识。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