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木召出土的神秘“石水缸”是夜郎王的棺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木召出土的“石水缸”

民间有“夜郎鬼国都”一说的岑巩县中木召,近日又出爆炸性消息,当地致力于中木召古城遗址研究的黄透松先生称:中木召存在的神秘“石水缸”,有可能是西汉夜郎王的石棺椁。

随后,有关专家来到中木召探秘。经过对“石水缸”的尺寸进行测量后发现,岑巩县出土的这具石器,与前不久在广西发现的“石棺椁”测量的数据惊人相似。

“石水缸”到底是不是帝王的棺椁?一时间,当地考古界人士议论纷纷。

“帝王的棺椁”

“这一发现完全出于巧合。”黄透松说,不久前,他在岑巩县城家中观看央视《科技博览》和《中国电视报》报道的广西上思县思阳镇广元村发现的巨型石棺椁的消息后,就觉得这些石棺椁和中木召发现的“石水缸”十分相似。

据称,中木召发现的多具大型石器,出土的时间具体不详。由于外形很像水缸,被当地群众称之为“石水缸”。

黄透松说,得到广西的这一信息后,他立即奔赴30多公里外的中木召,仔细测量停放在群众院子里的“石水缸”。结果发现,与广西发现的“石棺椁”测量的数据惊人相似。

随后,岑巩县文物和宣传部门也前往中木召展开调查,发现尚有两口相对完好的“石水缸”,但没有发现石盖。经测量,其中大的长2.4米,高0.99米,宽0.97米;小的长1.24米,高0.84米,宽0.67米。还有一口残缺的部分“石水缸”,已无法知道它的大小。完整的一大一小两口“石水缸”,形状完全相似,但图案却各不相同,十分典型。而残缺的几口“石水缸”的形状也与前两者相似,只是图案有所不同。

另外,这些“石水缸”四面均刻有精美的线条花纹图案,“凸”形石板的一面的正中央,刻有一幅对称的图形,中央均是一个圆形的“寿”字。从保存最为完整的“石水缸”来看,“寿”字全由图形图案组合而成。

岑巩县文物部门人士指出,这些“石水缸”的长宽数据和图案都是极有讲究,大有深意和学问,而石器上的“龙”,在古代不是普通人可以用的,它一定是王权至尊的象征。据他推断,这三口“石水缸”极为特别,大的两口应是夜郎国王和王后的棺椁,其由龙组成“寿”字的应是国王棺椁,无须蝙蝠绕龙飞舞的为王后棺椁。而那个小的“石水缸”则为一王子的棺椁,这口棺椁的主人应是王位的继承者,但是他尚未长大成人就夭折了,没有当成王,因此棺椁上便见不着“龙”的图案。而内槽中的四个吊槽则为悬挂内棺防潮用的。

“期待科学考证”

黄透松说,从媒体的相关报道、现场测量的数据和相关的历史知识,以及先前在此地陆续出土的文物古迹以及民间傩文化《通天桥》的唱词等推测,中木召出土的这些巨型石器并不是群众口头说的“石水缸”,而有可能是西汉时期夜郞国王的棺椁。

调查人员称,这些巨大的石棺椁何年何月为谁而造,史书并无记载,以上说法完全是一种合理的推测。它们又于何年何月被谁挖掘出土,当时情状如何,也无人知晓。几口棺椁均没有发现石盖,寨中群众以为是古城中用于消防的“石水缸”,因此任由它们随便摆放在院子里,有的拿来盛水,有的拿来盛猪食,只是一直对“水缸”上的古怪图案感到好奇。

但目前这一说法尚无科学的证据予以证实,希望有关专家能够尽快前来考证,这对于揭开夜郎王国的神秘面纱很有价值。

岑巩中木召古城遗址

中木召古城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古思州尚未解开的最大谜题,它以文物群落,风光优美而著名。木召古城,建筑雄伟,布局得体,工艺古朴,位于岑巩县大有乡木召村。庄园始建年月史无记载,据省有关专家学者于1983年实地考察初定为古庄园,至今,该遗址古庄园的历史真面目有待出土文物证实及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民间傩文化《通天桥》唱词曰:“汉室元年建我夷国,砌石建都中木召,设四十八屯,共四十八姓,号封四十八万夷汉兵屯,五百四十八庄,神号夜郎之鬼国也。拜陈法祖为夷汉夜郎军师也,百战百胜,血言立天,百万夷民平安之地。”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