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小谷城沧桑六千年 “秦砖汉瓦”随处可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随便捡起一块残片,都有可能是“秦砖汉瓦”。

当你从义堂镇前城子村里的高台下走过,也许根本不会多看它一眼,几十户寻常农家生活在上面,台子四周的泥壁上已经长满了茂密的草木。殊不知,这个不起眼的大土堆,却承载了6000多年的历史积淀,历经了大汶口、龙山文化、商周秦汉等时代。

一城两半

大城已远去 小城空寂寥

刚听到“前城子村”的名字时,就在猜想这个地方是否和某个“城”有关系,在来到这个地方、了解了小谷城以后,这个想法得到了印证。

“据传我们这个地方以前叫做田庄,因为有了小谷城,后来改作了‘前城子村’。”前城子村党支部书记孙宗民说。

乍看到小谷城,外行人除了用“土台子”、“高台”形容,恐怕再看不出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了:一座高高的土台子,四壁长满了草木,上面住着几十户人家。

文物部门的资料中这样描述小谷城:故城遗址为平原地貌,分大城和小城两部分。大城东西长约1100米,南北宽 700米,总面积77万平方米。目前城墙多已夷为平地,仅西南角上有一段残存,东西长350米、宽13米、高 2.5米,当地称之为罗圈子。小城在大城东半部的中部,即今前城子村西南之高台遗址,目前高台残留面积:南北长 272米,东西宽170米,高约5米,台南北各留有通道一处,当地称高台为土城子。

我们看到的这座土台子,便是小谷城的小城部分,大城便是土台子周边的平地。记者注意到,尽管前城子村比较富裕,高台周围却都是清一色的平房。孙宗民说,当地村民对这座居住过数十代祖先的高台有着一种敬畏之情,村民在建造房屋时,没有一户人家将房子建得高过高台。

碎砖破瓦

讲述6000多年的变迁

绕小城一周,看到的多是高台边生长的茂密草木,站在高台下,抬头可见草木掩盖下的小城边缘,最高的地方差不多有五米。自下而上,泥土分出了不同的层次,显出不同的颜色。而在高台之下,散落着很多的残砖碎瓦。“这些碎瓦片看起来没什么特别的,其实很多都是汉代的。”孙宗民捡起一块碎瓦片,指着上面的花纹说,文物专家以前来的时候说过,这种花纹就是汉代特有的。

在小城的东南角,高台壁上嵌满了一片片的碎砖碎瓦,甚至还有一些蜗牛壳。正是这些残片,讲述着小城曾经的历史。

早先文物部门对小谷城进行考察时,根据小谷城壁中的残片以及土层,初步确定了小谷城的历史:下部2-3米为大汶口、龙山文化层,包含有灰土、红烧土、陶片等;上部为商周秦汉文化层,包含有板瓦、鬲足等。从采集的大量石器、陶器中可以证明,该遗址早自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经过龙山、岳石、商周,直至汉代都有很多遗存。

外围的大城,则初步确定是东周至汉代时期,阶级社会明显分化之后形成的。大城小城分化后,小城为上层社会居住,大城内则居住着普通百姓。

据市文物考古队队长宋彦泉介绍,小谷城北临涑河,古人选择居住地时,一般会选择地势略高的地方,但是当时的小谷城小城还远达不到现在这个高度。一代代人不间断地居住于此,往往是后人将前人的房屋拆除后,在此基础上重建,经过几千年的堆积,逐渐将此处的地势堆高了。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