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统治与沙漠化:约旦费南谷地的狩猎、畜牧、农业和矿业考古

2007年12月19日,英国剑桥大学考古系主任、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所长巴克教授应邀在我所作了题为“帝国统治和沙漠化:约旦费南谷地的狩猎、畜牧、农业和矿业考古”的学术报告。

巴克教授指出,沙漠化是干旱和半干旱土地退化的过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沙漠化将威胁数百万居住于干旱与半干旱地区人们的生活,因此研究过去人们应对沙漠化的方式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传统理论将沙漠化简单地归咎于自然变化与人类活动。巴克教授通过对利比亚西北部炊波里塔尼亚和约旦南部费南谷地的研究,揭示了这两个地区的居民面对古代环境和文化的威胁与机遇时,应对方式的复杂性及由此产生的景观多样性。这两个地区均处于水土条件较好的区域和干旱沙漠区的连接地带,并于公元一世纪后期先后被纳入罗马帝国版图。

巴克教授首先对利比亚炊波里塔尼亚前沙漠的发展历程做了介绍。指出前罗马时期当地实行传统的生业模式,即洪水式农业,当地居民修建蓄水池,在洪水过后播种,利用积水灌溉农田、蓄养牲畜;公元一世纪后期,当地突现罗马式庄园农业;随后又逐渐恢复至传统农业模式。他指出当地居民广泛修建石墙水利系统,汇集季节性暴风雨过后的地表径流,引渠到各个河谷。因而人们能够种植更多的作物,如已经发现谷物、豆类、油料植物以及各类地中海和非洲的果实。与此同时还发现加工油和酒的建筑。从大桶的盛装能力来看,大多数农场生产盈余远远超出当地居民需要。由此看来,数百年来生活在罗马帝国边缘的沙漠人群可能转变了他们的生计方式:从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转为利用集中在沿海一带的城市市场。农民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来保护他们的土地不受侵蚀,如栽培树木和作物、改善动物饲料、节制放牧、治水和施肥等。

接着巴克教授阐述了约旦南部费南谷地的发展轨迹。他指出费南河谷和炊波里塔尼亚的关键区别在于前者富含铜铅矿。前陶新石器A时期(8500BC——7500BC)当地气候湿润,人们以狩猎采集为主,没有栽培农业;前陶新石器B时期(8500BC——7500BC)聚落表现出混合农业的迹象。铜石并用时代(5000BC——3600 BC)迄今没有发现明确的居住址,但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当地人从事冶炼和加工铜矿石活动。早期青铜时代(3500BC——1000BC)发现了可以划分为农耕、放牧、冶金等不同区域的聚落遗址。铁器时代(1000BC早期)当地铜矿的开采和生产达到了一定的工业规模。纳入罗马版图后费南河谷矿业开发和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以养育新增的人口。科巴特·费南被认为是古罗马时期的采矿中心。用于冶炼的木炭、木材在当地已穷尽,需从外地引入。与此同时大规模冶炼活动造成了严重污染,其中许多毒素——铜、铅、镉、锌、铊——进入生态循环系统,对土地、动植物与人类的毒害持续至今。

巴克教授总结说,这两个边境地区本来具有类似的气候和环境状况,却在同样遭遇罗马帝国统治后呈现了截然不同的景观变化。因为无法预知未来,人类做出了聪明或愚蠢的决定。在炊波里塔尼亚人们从事对环境影响较小的生业活动,并且休养生息使土地恢复。而在费南谷地的人类活动则对自己和后人都造成了灾难性的、无法挽回的后果。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