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定现多处明清“种蓝制靛”遗址 为全省首次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金河村制蓝遗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龙湾制蓝工场遗址之沤靛池。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龙湾制蓝工场遗址的沤靛池排水孔。

罗定龙湾、分界两镇有多处明清时期的制蓝工场为全省首次发现

记者昨天从罗定市文物普查组获悉,普查队员们在该市龙湾镇和分界镇发现了多处明清时期的“种蓝制靛”工场遗址,这对研究古代的“种蓝制靛”业有较大价值,这也是迄今在广东省内首次发现古代“种蓝制靛”工场遗址。

蓝,俗称染草,是古代用作染布的染料用材植物,古人说“青出于蓝”指的就是这个“蓝”。靛,一种深蓝色有机染料,称“靛蓝”,亦称“靛青”、“蓝靛,是成品染料。蓝草二月种,五月收。”将蓝制成靛要经过采摘、下坑、搅拌、打花、出靛、上缸、储藏等十几道工序,历时20天左右。

罗定的蓝多产于连州、新榕和罗镜等地,所出的蓝米最佳,年产大约三十石,罗镜镇的水摆旧圩曾是蓝靛的集散地。

据罗定史料记载,制蓝、烧炭、炼铁和种桂是当地明清时期的最大产业,炼铁业因矿产枯竭而首先退出罗定的历史舞台,而制蓝业也因为清末洋蓝化工染料的进入而日渐式微。

据了解,制蓝需要修建制蓝工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开始至今,罗定市在龙湾、分界两镇均发现了“种蓝制靛”工场遗址,这在全省尚属首次发现。其中龙湾镇有制蓝工场遗址6处,并有19处厂坪遗址,较大的制蓝工场可以容纳近百人工作,可见当时制蓝业盛极一时。

在分界镇的金河村大坪脚掘坑口发现有一个较大的制蓝工场遗址,制靛的池缸和出水渠道都保存得十分完好,遗留的些许蓝靛还清晰可见。在大坪山上有瑶族人居所遗址和瑶族人墓,因此这也印证了瑶族人“种蓝制靛”的说法。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