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边山沙丘遗址挖出璜璋 新会周代已有古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考古工作人员移师沙堆镇

象边山沙丘遗址挖出“璜”和“璋”专家判断

新会古井象边山遗址从今年4月中旬开挖,经过3个多月的紧张挖掘,文物挖掘工作于昨天结束。据专家介绍,该遗址迄今有3000年历史,出土的一批石器可佐证新会和惠州两地文化交流始于周代。(详见本报5月18日A10报道)最后几天的抢挖工作中,现场挖出了三千多年前代表权力象征的礼器“璜”和“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卜工表示,“璜”和“璋”是部落首领或者家族长老佩带在身上象征权力的装饰品,根据当时主流社会的判断,新会在周代已经有“古国”(注:各地古城或部落之间相互结盟、征战、兼并,而形成一个个城市性国家雏形,即古国)存在。

考古现场

两件宝贝皆为古代石器

昨天,记者在省考古队驻地见到了被称为“璜”和“璋”的这两件宝贝,两者皆为古代石器。

璋是一个石铲,也并不是完整的石器,由三段块合成,其中还缺少了一小段块。长约25厘米,宽约5厘米,其中在石铲头部还有一个圆孔。璜为大半圆圈形状,直径约8厘米,像如今人们常常佩带的手镯般大小。

“璜”和“璋”都是刚刚从探方中挖掘出来的石器。“我们在挖掘尾声,分别在不同的探方挖掘出了这两件宝贝,其中璋的散段碎片在之前开始陆续出土,挖掘尾声发现璋的最上面一截,距地面1.4米左右,与较早前发现的段块拼接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璋,目前尚欠缺一段块就完整无瑕了;而璜则在距离地面1.7米左右挖掘到。璜的制作难度相当大,需要弯曲石头,这可以看出古代制造石器的技术非常先进。”考古挖掘队队长黎飞艳说。

发现意义

填补了岭南周代

考古史上的空白

至昨天挖掘工作结束,新会古井象边山沙丘遗址共开挖16个探方,挖掘的总面积1600平方米,共挖掘出周代砺石、石锄头等石器工具和陶罐、陶片等300多件文物,其中发现了在以往同类遗址中没见过的桃形石刀和石范,两项发现填补了岭南周代考古史上的空白,同时证明新会和惠州文化交流始于周代。

“广珠铁路修建以后这个象边山遗址将被覆盖,我们已用可控制航模在高空对整个遗址全貌进行了多角度的拍摄。”航拍照片整理后共有100多张,这份考古研究材料将会留给地方博物馆收藏。

前期只是挖掘遗址的文物,后期工作将更加艰巨,下一步,考古人员将对陶罐、石器、礼器等进行修补还原,到目前为止已经修复了30多件文物。卜工表示:“估计整理的时间要超过挖掘的时间,将来把这些文物留给新会博物馆,还要办个规模展览,名字就叫《商周在新会》。”

据省考古专家介绍,《周礼》记载了六种宫廷祭礼所用的玉器:圭、璋、璧、琮、琥、璜,而挖掘的璜和璋就是古代六大礼器其中两个。“璜和璋均是古时的礼器之一,一般是部落首领或者家族的长老佩带在身上象征权力的装饰品。”卜工表示,新会这个地方在周代已有“古国”存在,璜和璋的发现对于研究新会古文明和发展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考古进展

目前,考古工作人员移师到沙堆镇的广珠铁路沿线文物遗址进行前期勘察。初步估计该遗址属于宋代,面积约400平方米,预计挖掘时间为30天左右。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