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三世死因难辨

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的王后叶卡捷琳娜成功发动宫廷政变,7月,彼得三世在狱中突然死去,对外宣称的原因是消化不良,而究竟真实情形如何,引得后世一片争议。

彼得三世是声名显赫的彼得大帝的外孙,从小生活在德国,几乎不会说俄语,由于伊丽莎白女皇未婚而且无嗣,他于1744年被选中,成为俄罗斯皇位继承人。彼得三世对其祖国毫无兴趣,甚至认为俄国是个令他厌烦的国家。其亲德国的思想,表现在行动上,就是刚刚即位,便停止了于俄国有利的七年战争,与普鲁士王腓特烈订立攻守同盟。更有甚者,彼得三世不仅与普鲁士停战修好,更命令年前攻占柏林的切尔尼谢夫将军率领麾下俄军援助普鲁士,在腓特烈的指挥下参与对奥地利的作战。

此外,彼得三世宣告解除贵族的服役义务,停止对非国教徒的迫害。可是由于没收修道院领地、强迫军队普鲁士化,对外把自己出身的荷尔斯泰因家族的利益置于俄罗斯国家利益之上,引起俄罗斯僧侣阶级、贵族和军人的反感,这些最终引发了1762年宫廷政变。

叶卡捷琳娜也出生于德国,家境贫穷。为了“当好”皇后,来到俄国后她改信东正教,并努力学习俄语,不久就能用标准的俄语朗诵东正教誓言,赢得相当尊重。1745年8月,彼得与叶卡捷琳娜成婚,但婚后感情并不融洽。此外,叶卡捷琳娜也遭到了伊丽莎白的怀疑甚至监视。为此,叶卡捷琳娜开始私下扶植亲信,经过长期谋划,终于在1762年在彼得三世离开彼得堡准备对丹麦的进攻之际,发动政变。彼得三世在要求与女皇平分政权被拒后,宣布退位,随后暴亡。

至于死因,除了官方的“消化不良”之外,所有观点毫无例外指向“谋杀”。有说法认为系被毒死,因为据传葬礼时一些人按照俄国风俗吻彼得三世的遗体以示告别,其后嘴唇出现莫名其妙的肿胀;也有人称是女皇派人勒死了事。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