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2岁古“记账石碑”现明代祠堂 已断为两截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一处早已荒废多年的明代古祠堂,本周三村民在清理旧物中,意外发现了一块高1.56米,宽0.8米,整体为青石材质的古石碑。让人痛心的是,这块石碑已断为两截,但上面的文字仍清晰可辨,是一块“记账石碑”,记载着村中所有财产的分配情况,最引人注目的是,这块明代嘉靖26年的记账碑,清楚地记载着女子嫁入此村,“同丈夫作为一丁分配”。

昨日,记者来到发现石碑的顺德杏坛古朗村,发现村民已暂时将石碑断裂的两部分接好,杏坛镇文物普查办公室工作人员谭回华向记者表示,“目前已上报给上级文物主管部门,申请加以保护。”

石碑至今462年历史

昨日下午2时多,记者来到杏坛古朗村,发现随处都是古色古香的楼房。在村头偶遇刚从菜市场给年过9旬老母亲买肉返回的7旬老人伍洪显,热心的老人骑着自行车,当起了记者的导游。

记者来到此荒废的祠堂,发现石碑碑高1.56米,宽0.8米;整体为青石材质,下半部分出现横向断缝。经老人介绍,这块石碑是基塘重组的时候,村民从地里面发现的,当时已经断裂成两块。尽管出土后,村民已用水将碑面冲洗干净,但碑文仍有部分损缺。不过还是可以看出碑头“悦醒伍公祠记”,以及左下角所署的刻碑时间为“大明嘉靖二十六年”。

伍洪显老人介绍,明嘉靖二十六年,相当于公元1547年,距今已有462年之久,“从碑文内容来看,是当时村中长老教育年轻人如何记账的教学碑文。”

专家:伍氏族人妇女地位高

与这块断碑遥相呼应的还有一块记载着古朗村伍氏大家族的由来和发展情况的石碑,已被完整地安放在荔圃伍公祠的墙壁上,碑文上所署日期为明朝嘉靖二十八年,高1.43米,宽0.85米。与断碑一样,碑文由1100多个汉字组成。

这块完好无损的石碑记载了伍氏在宋末元初,因为避乱从汴梁(现在的河南开封)迁至冈州斗洞(在广东新会),最后搬到古朗尚古里定居的这段历史。碑文还记载了伍氏子孙荔圃公创立田塘,其收益用作供子孙读书使用,反映了当时该村已十分重视后辈求学进取。

而对悦醒伍公祠的断碑碑文初步勘察,碑文是由西马宁进士何彦撰写的,内容讲述悦醒公如何教育子弟以及如何分配财产。对此,杏坛镇文物普查办公室工作人员谭回华介绍说,从断碑碑文可以看到一点比较突出的是,女子都有财产分配,女子嫁入这里就同丈夫作为一丁来分配,“另外女子嫁出回来祭祀先祖时也有钱分给她们的,所以这里伍氏族人对妇女的地位比较重视。”

谭回华还表示,古朗村现村民约5000人,而姓伍的就占四分之三以上。这两块碑文所记载的历史,除了体现伍氏族人在当时的生活、生产、财产分配外,还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杏坛各族的生活情况,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