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江边掘出82座汉代崖墓 打凿精细令人惊奇

崖墓,是古代墓葬的一种形式,在石岩上穿凿洞穴作为墓室,西汉后期在四川出现,后迅速发展,是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四川地区最富地方特色的一种丧葬模式,在很多地方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近来,渠县在进行地面不可移动文物复查时,在渠北乡境内发现了82座保存很好的崖墓,使该乡成为达州东汉崖墓数量最多的乡镇。近日,记者和渠县县委宣传部的人员一道,领略了这些千年墓穴的独特魅力。

峭壁上洞穴打凿精细

5月8日早晨,我们乘车至渠北乡。该乡宣传文化中心主任贾彪谈起该乡的崖墓状况时,如数家珍,他说,我们此行的三个目的地是散云苔、流江村大碾坡、何家湾。这些地方的崖墓各有特征,很具代表性。

上午10时左右,我们来到了散云苔汉墓M1号下方。由于它镶嵌在垂直的山壁上,距地面数米高,抬头只能看到它边沿的棱角。经过攀爬,我们终于站在墓室门口。墓室大门呈方形,宽高各约2.2米,墓室后壁正中是石棺台,长方形,长宽高各约1米、0.8米、1.9米,其后部两边是垂直的弧形圆柱,底部有一条水槽延伸到墓室门口,与山壁上的排水沟相接。

石棺台顶上是二层墓楣,门口两边各有一龛,呈方形,入内15厘米后,有一个棱角清晰的洞,恰能放进一尊10余厘米高的佛像。墓室凿印清晰可见。可想而知,匠人当年花费了不少的心血。遗憾的是,盗墓者破坏了一切,如今只剩下石壁。

山脚下有34座崖墓

贾彪介绍,东汉崖墓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已有很大发展,厚葬之风盛行。川东北现存的崖墓葬大都规模较小,构造简单,多为单室,由墓门和墓室组成,少数有墓道,形制结构各不相同,与墓主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以及不同的时代有关系。

我们来到流江村大碾坡崖墓群。这是渠县数量最多的崖墓群,共有34座,排列在山脚下。受崖石朝向限制,墓的朝向不同。这里完全被茂密的杂草遮蔽着,从远处看,根本看不到这些珍贵的崖墓。

靠近崖墓群,走到一座崖墓门口,一股冷流扑面而来,小声向里面说话,声音回荡良久。这里的崖墓墓室多为长方形、平顶,门楣为单层或二、三、四层不等,一般为素面,没有发现雕刻、画像、文字题词等,墓室里空无一物。

渠江边子母墓傍水建

贾彪说,何家湾的崖墓洞中有洞,室中有室,我们叫它子母洞。

何家湾崖墓位于陡峭的岩壁,望而生畏,贾彪借来锄头挖出“阶梯”,我们方来到崖墓口。墓门非常小,高宽均不足1米,墓顶呈弧形,后壁正中是2米多长的石棺台,四周平整,右上角有一黑洞。靠近该洞,借助相机的闪光,才依稀看到里面的部分地形,洞口冒出的冷气令人胆寒。

冒险进入洞内,伸手不见五指,借助相机的紫外线光一寸一寸往前挪,正前方出现了一个石棺台,约长2米,宽0.8米,纵深不足1米。再往左边,又一个石棺台出现了,紧接着是第三个。该墓室面积比外墓室大1倍,内墙凿迹更精致。从左边石棺台到右边石棺台之间的墓顶呈弧形,犹如铁路隧道的顶。

走出墓门,奔腾的渠江豁然出现在眼前。散云苔崖墓是依山而建,子母崖墓傍水而凿。依山傍水的地理形式,极大满足了墓主避凶就吉、福佑后人的愿望。据了解,一个崖墓里同时有4个石棺台,在渠县的崖墓群中并不多见,最大的可能是,这个子母洞属家族墓穴。

据达州市文管所专家介绍,渠北崖墓融合了渠江流域崖墓的特点,又独具地方特色,是研究汉代时期渠江流域经济、文化、民风民俗和宗教的不可缺少的宝贵实物资料。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