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五十载 广州再现价值连城的鎏金铜俑(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鎏金铜俑之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出土的鎏金铜俑(图片来源:每日新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螭虎纽玉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龟纽铜印章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广州考古发掘工作近日获得丰硕成果!继1956年首次出土汉代鎏金侍女俑之后,时隔半个多世纪,两个男性形象的鎏金铜俑在广州重见天日;同时出土的还有一枚未刻字的螭虎纽玉印,根据记载此前全国仅出土过3枚螭虎纽玉印;另一枚刻着“赵延康印”四个大字的龟纽铜印章,更是为墓葬主人的显赫身份增添了一份扑朔迷离的猜想……“这次出土的器物,是十多年来我们在太和岗发掘出的最名贵、最少见的一批文物,具有很高的考古和科研价值”。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M112墓室,白圈内为鎏金铜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考古现场西片区全景。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汉唐墓填土里的几何印纹硬陶片

发掘概貌 近百座墓葬现390件文物

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考古专家已在广州太和岗这个墓葬“富矿”陆续发掘出上千座墓葬。昨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专家兴奋地向媒体公布太和岗2008~2009年最新考古发掘成果。

据介绍,从2008年7月至2009年4月,考古专家在位于太和岗淘金家园的建设工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工作,共完成勘探面积近5500平方米,发掘总面积240平方米,共发掘出先秦至南汉时期墓葬38座,明清墓葬50余座。同时出土陶、瓷、石、玛瑙、琉璃、铜、银、铁及漆器等不同质地的重要文物标本390件(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M112腰刀玉印玛瑙珠出土情形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南汉砖室墓(M113)壁龛随葬“魂瓶”

发掘之最 M112西汉墓宝藏迭出

规模最大:分“楼上楼下”

考古专家表示,在此次发掘中,给他们带来最多惊喜的无疑要数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的西汉墓葬M112。这座长方形竖穴分层墓葬墓坑长5.4米,宽2.8米,深3.26米,不仅有墓道,而且还很讲究地分前室、后室,后室甚至用木板隔成“楼上楼下”两层。

其中,上层并排放置着两个棺材,棺板已经腐烂,据推测很可能是墓葬主人夫妇合葬在此;下层则是一个大型“储物室”,密密麻麻摆放着陶瓮、壶、四耳罐、盒、直身罐、温壶、鼎、钫、盆、盂、纺轮等数十件随葬器物,文物之多甚至使最先进入墓室的考古人员“差点找不到落脚之地”。

最罕之物:鎏金铜俑

在上层棺材中的墓葬主人夫妇身边更是贴身随葬不少更为精美和名贵的器物,比如男主人的贴身随葬物就有用金箔装饰的佩刀、环首刀、茅、鎏金铜俑和印章等,女主人则贴身陪葬有玉佩、玛瑙串珠等首饰。

在男主人的随葬物中,两个不到15厘米高的鎏金铜俑最让考古专家激动。“当第一个鎏金铜俑从土里露出一角时,大家全都兴奋得不得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专家马建国表示,“实在太难得了,这是广州第二次发现鎏金铜俑,上一次是在1956年在市动物园麻鹰岗的西汉前期墓中出土了一对跪立的鎏金侍女俑”。

墓主身份猜猜猜 显赫大将?赵佗后裔?

猜测1:大官或大将军?

考古专家从这些贴身随葬物推测,墓葬主人应是一名武将,但“绝不是一般的武士,他的地位一定非常显赫,有可能是将军之类的人物”。虽然铜俑的面目已经模糊不清,但铜俑的服饰和造型仍然让人浮想联翩。

“他看起来似乎不像南方人,也许因为墓葬主人是个大官,北方人把这个铜俑作为礼物送给他”“不像士兵,可能是个看门人”……尽管有诸多猜测,但考古专家认为,可以肯定的是,“能用如此罕见的鎏金铜俑陪葬,墓葬主人的地位一定相当显赫”。

猜测2:墓主名“赵延康”?

出土的龟纽铜印章造型圆润,印纽部分是一只惟妙惟肖的乌龟,印章底部刻着四个大字,考古专家推测是“赵延康印”四字,可能是墓主人的姓名。

“这种印章非常少见,广州地区至今出土的刻有姓名的汉代印章也不超过5件”,考古专家表示,印章上的“赵”姓也为墓主人的身份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虽然我们目前将这座墓葬的时期判断为西汉中期,但这位墓主人是否与南越王赵佗有亲戚关系,或在南越国当过官,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历史考证”。

猜测3:螭虎纽玉印只有帝王用

与墓主人贴身随葬的另一枚螭虎纽玉印,则由于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而显得更加神秘。据考古专家介绍,螭虎纽玉印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文物,至今国内公布的出土记载只有三枚,分别是咸阳“皇后之玺”、广州“帝印”和满城中山靖王光板印,“汉代用印有明确的等级制度,能用螭虎来制印的人肯定不是一般人”。

镇墓三宝

M112西汉墓

规模:长5.4米,宽2.8米,深3.26米

构造:分前室、后室,“楼上楼下”,上层有两个棺材,可能是墓葬主人夫妇合葬

男主人贴身物:金箔装饰的佩刀、环首刀、茅、鎏金铜俑和印章等

女主人贴身物:玉佩、玛瑙串珠等首饰

为何太和岗

成“墓葬富矿”?

古代风水宝地

太和岗位于广州传统城区东北,距今中山四路、北京路约4公里。

据专家介绍,从1953年至今,市考古所已经从淘金坑周边不远范围内的黄花岗、太和岗、横枝岗、沙河顶等地,陆续发掘出2000多座历代古墓。明清以前,这片地带背靠白云山、面对珠江水,密布不少占据着山坡又南向珠江的岗埠,从目前出土的墓葬群数量看,专家推断这里是古代广州人择墓的“风水宝地”。

墓地发掘显示

广州城何变化?

广州在“长大”

根据历代墓葬发掘的范围,专家也对历代广州城生活区的变化作了相应推断:中山二路曾发掘出的古墓群离南越王宫署遗址(中山四路)不太远,足见南越国都城只是一座“小小城”;之后唐宋,广州城范围拓展到文明路、越华路、中山六路的范围;明清时期,广州城的范围也不过现在的人民路、越秀路,如今发掘出明清墓葬的淘金坑、横枝岗等地,明清时期距离广州城门步行大概20分钟的路程。

数说宝藏

勘探面积近5500平方米

先秦土坑墓2座

汉代土坑墓8座

唐墓26座

南汉墓2座

明代墓1座

小型明清土坑墓50余座

发掘总面积240平方米

出土重要文物标本390件(套)

“这次发现的墓葬非常密集,近百个墓密密麻麻地交错分布着,甚至还有一个朝代的墓打破另一个朝代墓的情况。”

考古趣闻

夔文陶片:

距市中心城区最近的先秦遗存

此次考古发掘春秋时期土坑墓2座,并在汉唐墓填土中发现多片夔文陶片,“这是目前发现距离广州中心城区最近的先秦文化遗存,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专家解释说,夔文是一种变体的龙文,由于雨水冲刷等原因,这些先秦时期的陶片后来被冲至汉唐代的墓穴,“这说明在春秋战国或更早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太和岗一带生活”。

50枚铅钱:

具有重大断代意义的标尺

此次考古发掘南汉墓2座,均为砖室墓,保存较好。其中M88的棺床出土一串铅钱,多达50枚,由于铅钱只在南汉使用,因此可明确将该墓时代定为南汉。“在墓葬中发现铅钱,也为广州地区南汉墓葬的发掘和断代提供了明确的标尺,具有重大意义”。

“魂瓶”:

将先人“骨灰盒”与自己合葬

在砖木合构墓M113中,可以看到在棺材的头部,放着两个特殊的瓶子。考古专家认为,这两个瓶子不是一般的容器,而很可能是“魂瓶”。“墓主人可能有先于自己逝世的亲属,于是将他们已经腐烂的尸骨装在这个瓶子里,与自己一起合葬”,考古专家表示,放在墓穴的头部,也表明墓主人对先人的尊敬。

责任编辑:vick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