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防御石墙现身密林 具体存留时间需鉴定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记者6月30日获悉,在苏家屯区姚千镇马耳山生态旅游区,新发现一处清晰可见的防御石墙,考古专家初步确定,此处遗址为军事防御系统,年代为辽代。

辽代石墙现身密林中

马耳山位于沈阳南部姚千镇,距离市区大约35公里,海拔330余米,号称“沈南第一峰”。近几年,已经成为沈阳的生态旅游区。此次发现的古代石墙就位于马耳山主峰东南面,在一片密林中,石墙就“藏身”在半山腰的缓坡上。

石墙长60米左右,宽为0.7到0.8米,高0.9米。石墙的下方是“陡峭岩壁”;8个防御工事顺着石墙一溜排开,工事为方形石砌结构。据介绍,正是由于它的位置较偏僻,植被茂密,因此长期以来一直没能被人发现。

近日,辽宁省文物专家到遗址现场进行实地考察鉴定。专家发现,工事间还有圆形石砌建筑,但是目前还不能明确它的实际用途。在整个防御系统南部,还发现了一个圆形的深坑,专家们初步推断这极有可能是水井之类的东西。

据专家介绍,辽代的沈阳地区,经济、文化等均得到了空前发展,呈现出城乡相望的繁荣局面。当时,东南有集州,西南有广州,西北有辽州,北有双州,四州各踞一角,形成棋盘布局,这极有利于攻战和据守及经济贸易交往,是契丹族脱离游牧生活,逐渐汉化,走上封建制王朝的一种表现。

具体存留时间需鉴定

为了防止外敌侵扰,确保东北边境安全,当年修筑的辽东边墙和烽火台,目前在沈阳地区存有60多座,主要分布在苏家屯区、新城子区、于洪区及新民市。

这些防御遗址多是用土、砖、石等不同材质砌成,均为就地取材,多建在山冈上醒目处,用于军事报警。

历史上,辽代的军事哨所主要用于军队的防御和瞭望,省文物专家们初步确定,在马耳山发现的这座遗址应该是在当时的地域内承担着重要的防御功能。但是,遗址的具体存留时间、军事目的、什么人留下遗迹等详细情况,还需要进一步发掘鉴定。

同时,专家也表示这处遗址的完好程度,是比较少见的。它对研究马耳山历史和该时期辽宁地区军事防御情况具有深远意义。

责任编辑:vick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