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洲头阵亡清军弁兵葬何处? 尸骨埋堤下?

《星期天·读城》于5月22日刊发《橘子洲上太平军顿开金锁走蛟龙》一文,获得读者好评,对于本地史料的发掘和厘正,引起一些专家的兴趣,比如橘子洲头阵亡弁兵墓葬于何处,李长林亲眼所见,不但具有发言权,并且很具历史价值——
清张延琦等纂的《长沙县志》(同治十年〈1871年〉刻本)卷三十附录:“各省府县阵亡弁兵坟冢”(即咸丰年间与太平军交战战死的清军坟墓),有两则记载:
“又,河南弁兵(注:弁为低级武官)七百名驻扎大西门对岸江神庙洲上,与贼交锋,众寡不敌,尽赴水死。收葬于龙王市河边山内。”
这里提到的江神庙,系建于六朝,位于橘子洲尾的水陆寺,清时已改称江神庙。文中“贼”,系正史修纂者对太平军的污称(下不一一指出),龙王市即今溁湾市,山即岳麓山(及其旁余脉丛山),这座墓是原地葬。
“又,南门城溃时,兵勇堵剿,伤亡者众,贼退修城,拾其骸骨丛葬于岳麓书院前大天马山,表曰:忠骨大墓。戊辰(同治七年)建坊,题曰:萃忠坊。”这座墓是移地葬。
另外,清张先伦等纂《善化县志》(光绪三年〈1877年〉刻本)卷三十五记曰:
“咸丰二年九月十九日,官兵出牛头洲(注;即今橘子洲头一带)击剿,贼佯败,我兵乘胜追来,不意群贼先伏树林截围,我兵中伏,死者枕藉,河南兵尤多溺亡。”
此处未交待下葬情况,但后来诸书皆说,牛头洲此役阵亡河南兵亦葬于河西。
综观记述,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攻打长沙城,有三次战役阵亡的兵弁葬于长沙河西。
不过,令人莫名其妙的是张先伦后纂于各志的《善化县志》卷二十九古迹中,却把事情弄混淆了,以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团。其记述说:
“河南忠骨大墓:咸丰二年九月初(实为农历九月十九日),提督向荣统带河南兵战败于河中牛头洲,官兵死者共七百余人,附近居民捐赀收葬于大天马山嘴,竖碑题忠骨大墓,墓前建石坊曰萃忠坊。”
这则记述明显把长沙南门之役阵亡清军墓与牛头洲阵亡兵弁墓移花结木搞混淆了。
清同治十年张延琦等纂之于前的《长沙县志》记载,当为准确;而较晚出的《善化县志》则将墓葬搞错。不过,后来的一些出版物不加审辨,袭用了光绪《善化县志》的错误说法,以讹传讹,流传甚广,如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的《岳麓风景名胜》一书,即为搞错的一例。
南门之役战死的清军墓位于大天马山,在我看来,是确无疑义的。那么牛头洲(橘子洲头)之役,清军阵亡弁兵之墓位于何处呢?
笔者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仍亲眼见过,这座墓原位于今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东侧潇湘大道河堤附近,北邻原徐家大屋。这座墓有三合土筑起的墓围,东西长约140米,南北宽约100米,高约1米,汉白玉墓碑立于中间,南面刻有“河南忠义弁兵墓”字样,北面刻有“弁兵与粤匪交战时阵亡”字样,当地居民称之为河南坟。
这座东临湘江的墓,后在修建潇湘大道时被毁,据说其墓碑与尸骨,即埋于堤下。(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已退休。)
读者来信
据长沙市岳麓风景名胜区麓山景区胡滔滔告知:目前有两块“河南阵亡弁兵墓”墓碑,已为麓山景区文物科保管。这两块墓碑一直以来成为湖南大学教学中楼北门外侧的踏步。麓山景区文物专家胡滔滔路经此处发现后,与湖南大学沟通,将这两块作为踏步的墓碑起出,运往麓山景区加以保存。据考证,这两块墓碑当为大天马山嘴忠骨大墓的墓碑,所祀为在南门口守城与太平军作战阵亡的河南兵弁。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