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新发现近千处文物遗迹 蜀冈石马很神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6月13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本次遗产日的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促进科学发展。记者从市文物普查办公室了解到,截至昨天,我市共新发现985处不可移动文物,这标志着从2007年12月启动的第二阶段文物普查工作实地调查阶段宣告结束。据了解,这新发现的985处不可移动文物极具文物价值,在不久的将来,有望从这985处不可移动文物里诞生出一批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了解,新发现的这985处不可移动文物涉及古遗迹、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这五大门类,除了部分已为大众熟知的遗迹外,有相当部分属于首次亮相。昨天,市文物普查办首次展示这5大门类6大新发现最有价值文物的资料及图片。

【古遗址】

平山堂城遗址:曾是抗击元军的最前沿

平山堂城遗址位于扬州堡(宋宝祐)城西侧,时代为南宋。城址地势高阔,西边有较宽阔的护城河,成为扬州军民抗元的前防哨所,也是扬州宋三城之外又一重要的城防体系。

据了解,根据《宋史》记载,景定元年(1260)五月,李庭芝知扬州,这里曾是抗击元军的最前沿。范围大体在扬州平山茶场、烈士陵园及大明寺所在地,即北至今天平山乡派出所,南大体至大明寺南院墙即蜀冈南缘一线。东西宽约100米,南北长630米,在南端向西拐330米,面积约10万平方米。2002年,扬州市文物考古队对其进行考古发掘,确定城墙夯土在沿西线的山岗,城墙宽度在18米左右。去年到今年的实地调查过程中,确定这一区域为平山堂城遗址。

【古建筑】

风箱巷官井:见证常遇春传奇的“教场四井”之一

普查办公室工作人员在风箱巷6号蔚圃门前、风箱巷南侧发现这一古井。井栏为青石构造,腰鼓形,上口内径35厘米、外径56厘米,腹径64厘米,高37厘米。井栏面西腰部刻“民国二十年风箱巷官井”字样,井南墙壁上嵌乾隆年间石质碑刻两块。井栏下置井口石,内径47厘米。井壁为青砖叠砌,深约6米。现井栏风化,口部微残;碑刻风化也较为严重。

据介绍,传明初将领常遇春进驻扬州,教场作为演兵场,四角专门设有军用井,分别是马神庙井、得胜桥井、风箱巷井、小井巷井。该井为“教场四井”之一,至今栏饰苍劲,水源旺盛,现为居民生活用井。

象鼻桥:旧址一直未变的始建于宋代的古桥

普查办公室工作人员透露,象鼻桥始建于宋代,东西向横跨于宝祐城东护城河上,是宝祐城通向宋大城的便门吊桥,久毁。明《嘉靖维扬志·宋大城图》上有宝祐城东便门的图示。现在实地考察下来,现桥单孔砖砌拱桥,桥身长15.8米,宽5.06米,高1.8米。工作人员发现,在桥身南侧有白矾石石额“象鼻桥”行书铭文,上款题“宣统三年仲夏吉日”,下款写“四知堂杨重修”。上世纪九十年代对象鼻桥进行拓宽,局部用水泥粉刷,桥栏杆为水泥预制。今桥仍为附近村民出入市区的重要通道,也是象鼻路北起点。据了解,象鼻桥自宋代建筑以来,一直未离开旧址。

司徒南街古井:清代青石质纹饰古井

古井位于司徒庙南街,清代。井栏为青石质,髙0.5米、口内径0.5米、口外径0.8米、外腹径为0.88米。井栏内壁有18道凹槽痕,平砖圈砌井壁,井深在8米以上。井栏外腹壁雕刻鱼跃龙门、缠枝花卉等图案,并在口沿及“V”形间隔带内雕刻云纹、缠枝花卉等辅助纹饰。栏身中部有一对圆孔。由于石井栏开裂,外腹壁凿槽嵌铁箍加固,对古井栏纹饰造成较大破坏。此井出水正常,水质清澈甘纯,至今为周边居民使用。

【古墓葬】

经圩麻油墩汉墓:

少为人知的西汉早期墓葬

古墓位于维扬区西湖镇经圩村蒋巷组西侧100米处,俗称“麻油墩”。市文物普查办工作人员实地考察时发现,古墓为人工夯筑的大土堆,远望如小山。经过千年沧桑变化,基本成圆锥形,上面直径16米,底边直径35米,高度6米。在其西侧有一个水塘,可能是当时夯筑封土堆取土形成的。2008年4月,该墓遭到盗掘,出土了残漆器、釉陶器等,经鉴定为西汉早期墓葬。

【石窟寺及石刻】

蜀冈石马:充满神秘色彩的墓葬兽

石马位于维扬区西湖镇蜀冈吕庄组。石马是神道两侧的石兽之一,统称“石象生”。此处墓葬已不明,所以充满了神秘色彩。

两石马的摆放也离开了原来的位置。石马身长1.7-1.8米,身高1.2-1.3米。它是古代军队作战必备的工具,刀工精良的石马为鞍马,石马雕刻细腻精美,神态逼真。风格写实、装饰繁缛,具有清代雕刻的特点。对研究当时的石刻风格、雕刻技法具有重要的价值。

“永宁泉”浴室:名家手迹的石刻对联弥足珍贵

普查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个浴室建于清末,位于老城区三义阁68号,为扬州沐浴业的老字号之一。

“永宁泉”的浴池全部用白矾石打磨后建造,总面积约占堂口的三分之一左右,分头池、二池和暖池。池内有石刻对联“身离曲水精神爽,步上瑶池气象新”和“涤垢”横额石刻,均是名家手迹,也是浴池情况的真实写照。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丁宁故居:著名女词人读书处

丁宁故居位于市区双桂巷12号,时代为清代。房屋坐北朝南,八字门东向。房屋前后三进,第一进为明三暗五式,东套间为丁宁读书处。后两进均为面阔三间,进深七檩,西北面为花园。房屋布局基本保存原貌。

据介绍,丁宁(1902-1980)是扬州现代女词人,这位才华横溢的女词人出生于江苏镇江,第二年随父亲举家迁居扬州,先住在旧城大十三湾,后定居双桂巷12号。生母及父早亡,依嫡母生活,十六岁出嫁,生一女,四岁病殁。其后即离婚,并孤身终老。建国前在南京几家图书馆管理古籍,建国后在安徽图书馆工作,仍管古籍,直至去世。

顾家洋房:拴马石扣为扬州少见

据了解,顾家洋房被发现“藏身”在市区石灰巷14号。此处房屋原为一位扬州仪征县县长住宅,后卖给一顾姓人家,因当时此房屋采用了西洋建筑材料,故名顾家洋房。

现存一住宅与门房。住宅房屋虽改动较多,但当时的室内地坪仍完好地保存至今,据讲此处原前部有花园,后部有竹园。门房三间为水磨砖门,门口有高台阶,门外两墙边分别嵌有2只拴马石扣,为扬州少见,靠近小秦淮河边原有水井一口,不过现在已难觅踪影了。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